白露的风俗资料,白露是啥节日啊?
日期:2024-02-08 来源 网络转载白露的风俗资料目录
白露的由来和风俗
白露是啥节日啊?
白露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
白露的由来和风俗
这就是白露的由来。
白露,秋季的第三节气,每年公历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古代,人们把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白露节气到来。
这段时间,天气渐渐变凉,白天阳光的热度很高,但太阳一落山,气温就急速下降。
到了晚上,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后,就会变成细小的水滴,密集地附着在接近地面的物体表面、树木、花朵的茎叶和花瓣上,变得非常有趣。
早晨的太阳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洁白如玉,晶莹剔透,像一颗微小的白珍珠,洒在人间的每一个角落,“白露”的美名由此而来。
白露的习俗。
1、喝白露茶
“白露茶”是指白露时期采摘的茶叶。
俗话说“春茶苦,夏茶涩,秋茶白露”,这个时期的茶叶经过两期生长,各方面都很成熟。不仅营养价值高,香味好,而且耐泡,即使轻饮也能唇齿留香。
2、喝白露。
“饮白露酒”又称“啜美酒”,主要流行于我国湖南省的兴宁、三都、蓼江一带,江浙一些地区也有自酿白酒的习俗。
白露是当地的一种“土酒”,主要是用糯米、高粱等五谷制成的,当天接待客人时用的热酒。
过去,各家各户在制作白露之后,将其放入坛中密封,或埋入地下,或储藏在地窖中。到了白露这一天,和亲戚朋友一起喝,味道很香。
3、去除露水
“收清露”的习俗由来已久,起源于明朝。
据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白露时节清露成为习俗,成为白露时节最特别的“仪式”。
4、祭祀禹王。
“祭禹王”的风俗主要在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湖畔一带盛行。
太湖湖畔的渔民以水为生,禹王是传统的治水英雄,所以当地人称禹王为“水路菩萨”。
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会举行祭祀禹王的香会。其中,清明、白露的春秋庙会规模最大,历时一周。
5、秋社
“秋社”是指古代秋天祭祀土神的日子。
秋社活动是为庆祝丰收而祭神的活动,一般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立秋后四十多天,一般在白露、秋分前后举行,至今已延续千年。
白露是啥节日啊?
白露不是节日,而是节气。
这是二十四倍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表示孟秋的结束和仲秋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气。
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相交于公历9月07-09日。
古人du四时配五行,秋为金,金为白,故白形容秋露。
扩展资料。
白露的注意事项。
白露之后,zhi早晚温差变大了。容易诱发感冒和旧病复发。
在保暖腹部、腰部和膝盖的同时,还能预防感冒。
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常说的“春捂秋冻”并不适合老人和dao的孩子。
过了白露,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这就是典型的“秋燥”。容易出现肺部和呼吸道的疾病,例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
为了应对这样的状况,除了适当的运动外,饮食也需要注意。宜以健脾润燥为主,多吃性平味甘、甘容温的食物,或易消化的平补食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白露
白露节气有哪些传统习俗?
白露节气的传统习俗有清露、喝白露茶、喝美酒、祭禹王、秋社等。
1、去除露水
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露清”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收,煎如饴,使人延年不饥。
“百草头上秋露,勿时收,愈万病,止渴,轻人不饥,进肉。
“百花露水上,人好色”。
因此,清除露水就成了白露最特别的“仪式”。
2、喝白露茶
白露茶是白露季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苦,夏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这个时期的茶树经过夏天的酷暑,白露前后是茶树生长的最佳时期。
白露茶不像春茶那么鲜嫩,也不像夏茶那么涩,味道有些夸张,感觉刚刚好。
喝一口,醇厚的味道在唇齿之间扩散,老主顾都很喜欢。
3、喝米酒
湖南地区的兴宁、三都、蓼江一带自古以来就有酿酒的风俗。
每年到了白露日,家家户户都要酿酒,迎接客人一定要喝“土酒”。
其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造,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为“白露米酒”。
江苏和浙江也有酿制白酒的习惯。
过去,苏浙一带的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都会酿酒招待客人,有人会把白露米酒拿到城里来。
到20世纪30 ~ 40年代,南京城中的宾馆里有零仿的白酒,逐渐消失了。
4、祭祀禹王。
居住在江苏太湖边上的百姓在白露时节会祭祀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被太湖畔的渔民称为“水路菩萨”。
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会举行祭祀禹王的香会。其中,清明、白露的春秋庙会规模最大,历时一周。
5、秋社
秋社和春社是祭祀土地神的自古以来的“社日”。
秋社在立秋后第五天即戊日举行,立秋后四十多天,白露、秋分前后举行,是庆祝丰收、祭神的活动。
宋时,有吃年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唐韩偓《不见》:“这身,你多么愿意秋社归时回家。
《东京梦华录?立秋》中也有记载:“八月秋之社,各以社饼、社酒送贵亲戚。
吗?”
参考上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