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 节日风俗,东北的春节的习俗
时间 2024-02-08 17:58:37 来源 网络转载东北 节日风俗目录
东北民风民俗简介100字
东北的春节的习俗
东北传统节日
东北民风民俗简介100字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去家里转转什么的。
晚上守岁后再吃一次饺子。
饮食:这是酸菜的特色。
这是绝无仅有的。
到了冬天,买很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没有白菜那么好吃~),洗净,装进缸里,撒上盐,密封。
大概一个月左右。
东北人喜欢炖菜。
因为冷。
还有人参和鹿茸。
东北菜分量足,味道重。
还有蘑菇和野菜。
东北人喜欢吃面,生蔬菜蘸酱。
我最喜欢饺子。
各种各样的事情。
还有杀猪。
比如血肠。
猪料理都是用刚杀的猪做的。
生活:用全兰床做被子。
既保暖,又能防潮。
晚饭后,老人们聚在一起开心地跳秧歌。
两个人一起巡视。
“宁愿舍弃一顿饭,也不舍弃二人转。”
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
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
饮食:喜食炖菜,喜辣(受气候影响,口味酸辣)、酸菜等腌制蔬菜、泡菜(类似朝鲜的腌泡菜料理),东北有名的饺子。
休闲文化方面:秧歌、表演和观赏二人转、东北小品(和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派系,目前东北一派为主流)。
东北的春节的习俗
东北人春节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就挺多。
1.腊八蒜:在北方,一到腊月初八,就充满了过年的气氛,所以腊八可以说是过年序曲的开始。
腊八蒜泡是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
顾名思义,在农历的12月8日腌大蒜。
2进入腊月二十三以后,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
主妇们先用床单等把房间里的家具盖上,用头巾或毛巾包住头部,然后用扫帚把墙壁上下打扫干净。
扫完后,清洗桌椅,清洗地板,干净整洁地迎接新年。
中国民间称之为“扫尘”、“掸子”。
“如果腊月不打扫卫生,明年就会出现瘟神。
据民俗专家介绍,驱除灰尘有驱除疫病、祈求新年健康的意思,也有“陈”(尘)布换新的意思。
3.蒸包子:过年期间为了客人来,饭锅准备不够,所以要提前蒸几锅包子,过年祭祖也要做粘豆包等。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把蒸馒头指的就是这个。
4.年夜饭:东北人过年最讲究的是除夕的年夜饭,这可能是年迈的父母一年最大的愿望。
一家人团圆,欢聚一堂,有说有笑。
东北人非常重视年夜饭的质量,通常这顿饭要包括所谓的“四大菜系”。似乎只要少了这四种菜,即鸡、鱼、排骨和肘子,这顿饭就很不“地道”也不“东北”了。
吃完年夜饭,开始吃冻梨、冻柿子。
东北的天气冷,水冻过了,又别有一番滋味。
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最纯正的是冻秋梨。
冻过的秋梨,是把普通的白色梨冻得又黑又硬,碰到地面也不会有任何损伤。
冻过的秋梨酸甜可口,汁水丰富。
年节菜之后吃这个梨可以解酒去油。
5.除夕夜吃饺子:除夕夜过年,一定要吃饺子,很多饺子里只包几只硬币的,表示着谁吃了这样的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交好运、吉祥的意思。
包饺子煮,吃前放烟花爆竹,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
而且初一、五、十五早上吃饭前也要放鞭炮。
吃完年夜饭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鞠躬,然后拿压岁钱。
初一、初二不打扫。
在东北,上了年纪的人,正月初二这两天不打扫卫生,是不想浪费运气和金钱。
所以只能在三天之后打扫。
7.东北人一般在农历二月一日之前不能理发。如果剪了头,伯父就会死,所以东北人忌讳这个。过年的时候没有人剪头发。
“二月二,龙抬头”是指在二月二这天剪头会有好兆头的意思,所以很多人为了讨个吉利而剪头。
东北传统节日
回家过年的东北人是很重视春节的,也很谈团圆。
因此,无论在哪里,一到春节,父母都想把孩子们围起来,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这也许是年迈的父母一年来最大的愿望。
东北人祖籍多来自关内,又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春节习俗。
民谣道出了东北过年习俗的23、送灶王爷;扫房子。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面发;29,蒸馒头。三十晚住一晚。初一、初二在街上走。
小年祭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
东北民谣中有“祭瓜迎新年”的说法。
祝过年的老东北灶———“灶王爷”保佑一家平安。
炉灶用的是瓜类或关东糖等小食品,由果冻状的麦芽糖制成,甜中带点酸。
腊月二十四日,是扫地的时候,意思是把所有的霉运、不走运一扫而光。
一年前把房间内外打扫干净,进行一年中最大的大扫除。辞旧迎新,焕然一新迎接新年。
春节准备杀猪:在农村,过去没有冰箱,最好的季节是在春节前杀猪,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能保存较长时间,杀猪时宴请邻居的几桌人热热闹闹的,说现在也26买猪肉。
蒸包子:春节期间因为客人来饭锅不够,所以提前蒸几锅包子。为了在春节祭奠祖先,制作粘豆包等。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指的就是这个。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不管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每年春节都要买一些;给孩子买新衣服,是为了喜庆;春节期间出门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门心”贴在门板上端的中心部位;“框对”贴在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在门媚横树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张贴在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正方菱形,多贴于家具或影壁中。
贴春联的时间不定,一般是29或30的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窗花不仅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因为它大多贴在窗户上,所以它也被称为“窗花”。
春节年画在城市和农村都很普遍,色彩浓郁的年画给家庭带来了许多繁荣和喜庆的气氛。
年画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
福倒每年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在家门上、墙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福”表示“幸福”“福气”“福运”。
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憧憬和祝愿,把“福”字倒贴,表示“福倒了”。
民间也有将“福”字细细描绘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的。图案有寿星、桃花、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就是“福”字。
“福”字以前多是手写的。
现在在市场和商店都有卖。
请财神各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请财神,有的送上门,说请都花钱买,但绝对不能说买。
春节的时候,老东北祭神用年糕来祭祀祖先。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物,也是东北人的必备食物。
东北人有除夕夜吃鱼的习惯。
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后来演变成“喜庆有余”“连年有余”。
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祭祖也很重要,传家谱要给祖宗上丰盛的供品,上香,一家男丁都要祭拜,除夕夜有烧纸送“钱”祭祖,祖先一般到初三完了,完了之前女婿是不允许看岳母家的家谱的。
东北民间有除夕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就座,有的人家一直吃到深夜。
菜是鱼(每年都有剩余)、鸡(大吉),其他就选你喜欢的。
在这个“一夜两岁,五更二年”的夜晚,全家团聚,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多了,最好是猪肉芹菜,挑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白糖,看谁能吃,谁吃了明年一年财源广进祝福你,幸福。
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了都是全家的衣服。
据说饺子煮好后,要从锅里拿出最初的几个,送给路过的幽灵。
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摆满了茶和水果。
新年的供品中少不了大盘子的苹果,这被称为“平平安安”。
过年的时候会准备很多糖果、干果、葵花籽和“搅拌”。
“搅拌机”就是现在所说的水果脯。
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在做年夜饭还没吃之前放烟花放鞭炮,这是儿童门最喜欢的节目。
其实烟花一般是春节放两次除夕和除夕夜,爆竹多,在除夕晚饭和新年晚上之前,头一天早中晚饭前都放,还有逢五的,等等。
初一、初二两天,孝感人不打扫,不挑水,不生火,菜都预先做好,叫“压岁”。
初三才开始打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叫“买水”。
门神在二日取烧。
吃完拜年后,孩子给长辈拜年,给父母、爷爷奶奶、叔叔伯伯鞠躬,然后大人准备红包,大人也给父母拜年,祝老人长寿健健康康祝福康。
还有就是从元旦开始带着礼物在附近转,要花好几天。
一般来说,已婚男性会带着家人在除夕、初一到父母家拜年,初二到岳父家拜年。
也有这样的说法:“初一不出门,初二在家,初三、初四陪公公。”
“破五”包含着人们祈求吉利和幸福的心情。
一大早,家家户户就放鞭炮,特别是放“二踢脚”被称为“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