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过年的风俗习惯,土家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发布:2024-02-08 19:00:33 参考 知识库土族的过年的风俗习惯目录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土家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如下。
1、腊月二十八“打沙尘”(即清洁大扫除)。
走到竹园,砍下几根带树枝的竹子,扎在一起,开始打扫屋子里的灰尘杂物,以辞旧迎新。
2、团年饭一般是中午和下午。
即使上菜了,也不能马上打开座位。料理放好后,举行“叫饭”仪式。
通常由家里最年长的人主持。
3、下午吃团年饭后送“光明”,也去上坟。
拿着线香和纸钱,去死者的墓前。点上香和线香后,鸣三个头,放鞭炮。这样逝者也能过年。
4、土家族人除夕晚上不睡觉,“守岁”。
一家人围坐在地炉旁,我们称之为“钟摆”。主角大多是年长的老人,他们讲述年轻时的光荣、不可思议的经历和见闻。
5、除夕深夜,一家人到院子里“放天星”,把之前买回来的烟花放在院子里,迎接新年的到来。
放天星是最热闹的时候,每个人都把自己家的烟花爆竹放这一刻,谁家的烟花比谁家的高,谁家的鞭炮就响,有人为此专门自己做鞭炮,声如雷,震彻谷。
土家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土家族有一个叫“追年”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的12月28、29日迎接新年,现在在土家族聚居的一些村落里,还保留着这个习俗。
“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毛虫的日子,自己吟诵谚语,祈求作物免遭虫害,五谷丰登。
信仰土家族崇拜祖先,认为祖先是最大的神,到处保佑子孙。
一般信奉“土王”,传说“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节日烧钱纸,祭祀祖先和“土王”。
土家族还信奉土地神,新年期间,走亲访友经过土地庙时,都要烧香化纸。很多土家族人都祭祀“三王庙”。
背景:湘、鄂、川、黔部分地方的家庭,每年过三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匆忙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过“六月年”;10月1日迎来“十月年”。
汉族和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是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
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过追年”。
土家族人为什么过岁末年初?在湘、鄂、川、黔交界处民间流行着四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
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中国,永顺土士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领三千士兵,提前一天赶到前线,击败倭寇,立下“东南战功第一”。
为了纪念这场征战的胜利,也为了表达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永顺县的土家族决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迎接新年。这种“过赶年”的习俗延续了几百年。
另一个是为了打破异族的骚扰。
因为民族战争频繁,土家族人经常不能安全过年。
于是,我们民族的首领想出了一个奇招。
首领叫老百姓早一天过年。然后,率领将士火速出击。敌人吃了庆祝新年的酒肉,毫无戒备,被土家族打了一顿,就急忙撤退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土家族的祖先很穷,做资本家的工作,不能过年,一家人不能团聚,只好把“团年”提前一天。
还有一种说法是四川省资阳、秀山一带的出租车家族分别在农历的3月3日和4月17日过年,这是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师回国的日期不一致。,过年的时间也不一样。
从以上四种不同的说法(传说)中,可以发现一些共通的东西。那就是,无论外国的侵略、异族的骚扰还是地主的剥削,土家族人都英勇无畏,与敌人战斗,并且智谋多端,出奇制胜,这是一个勇敢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赶年”之夜,寨上燃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女围着旗挥手,唱调年歌,舞《毛古斯》。
这种“过年”的清爽朴素、欢快兴奋,别有一番情趣。
土家族豪爽、痛快的民族气质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在历史进程中曾饱经磨难、饱经磨难、多次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徒却泰然自若的史实是分不开的。
因此,他们与祖先楚民族(或巴人、“南蛮”)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民族精神,这在先辈过“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风俗和传说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据民间传说,古代的土家族原本住在江西一带,由于无法忍受官府和财主的掠夺和暴政,为了避免被杀的灾难,他们在农历4月8日就开始准备,悄悄地离开,经洞庭湖,溯流而上,武据说海派点心已经到达合时的陵山区山青水秀的地方。
有树就建吊楼,有泉就酿“鼓烧”(自制白酒),能得到安宁也是令人高兴的地方。
于是,新移居的土家族民众决定先过一年。宰牛、祭神、“挥手”、唱歌。
这一天是旧历6月25日,被称为“六月年”。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新开辟的土地肥沃,五谷饱满,六畜迎风发福,土家族人民迎来了新家的第一个丰收之秋。
就这样,他们在旧历的十月初重复过“十月年”(这也与他们的祖先楚人以十月为岁首的“十月年”有关)。
家家户户蒸“花蕾谷烧”,寨寨杀大肥猪,人们纷纷串寨、登门拜年,互表美好祝愿。
在我国湘西、鄂西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生活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这就是土家族。
1990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县、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的来凤县、利川县、鹤峰县、咸丰县、宣恩县,四川省石柱黔江县、彭水县。是。
土家族的语言是汉藏语系藏?属于缅甸语族,接近彝语支。
没有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汉文。
大部分原住民通汉语,一部分人通苗语,永顺和龙山的偏远地区只会说原住民语。
土家族称为“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汉族被称为“客家”。
两千年前,他们定居在现在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人欺侮为“武陵蛮”、“五溪蛮”等。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致,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乌蛮的一部分。一是唐末至五代初年(1910年前后),在彭咸的率领下从江西迁往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这些说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也就是说,五代以后,在湘鄂西地区作为单一民族开始形成了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的共同体。
土家族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400米至1500米之间,群山叠嶂,山丘山脊密布。武陵山脉横贯其间,酉水、蓬莱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
山区森林密集,梯田满丘,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的主要产业,在土家族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林里没有松、杉、楠、柏等树种。
此外,名贵药材、水产和地下矿藏也十分丰富,特产火蜥蜴以中外名贵动物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