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陕西有什么重要风俗,陕西过春节的民俗

陕西有什么重要风俗,陕西过春节的民俗

时间: 2024-02-04 来源 网络转载

陕西有什么重要风俗目录

谁有关于陕西的民风民俗的资料?

陕西过春节的民俗

谁有关于陕西的民风民俗的资料?

放鞭炮。

中国有句话叫“开门放鞭炮”。

也就是说,到了新的一年,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用噼里啪啦的声音迎接新年。

爆竹是中国的特产,也叫“爆竹”、“大炮”、“爆竹”。

现在我们一般人都认为放鞭炮可以创造一种喜庆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喜庆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颜色也日见多。

湖南浏阳,广东佛山、东尧,江西宜春、萍乡,浙江温州等是中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人们除了在春节放鞭炮外,每逢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结婚、建筑、开业等节日也放鞭炮。

节日气氛指数:★★★★☆。

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会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降祸。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用色绳编织成龙形,放在床脚,这一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父母用红纸包好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以在晚辈拜年之后当着大家的面给,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睡觉的时候,由父母悄悄塞到孩子的枕头下面。

如今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的习惯依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不等,这些压岁钱多用于孩子们购买书本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赋予了压岁钱新的内容。

SAY:过春节最开心的就是收到压岁钱!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孩子们用压岁钱可以防止“年兽”的伤害。

呵呵呵^_^*

春节舞龙

龙灯又称“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

从春节到元宵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龙灯已成为具有活泼、优美、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

使用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代人们舞龙,祈求龙的保佑,祈求五谷丰登。

舞龙习俗在海外华人发扬光大了。

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重要庆典,他们都会舞狮子、耍龙灯,展现浓浓的东方气概。

SAY:只可惜现在有很少地方有拥有舞龙这么好的风俗~~

节日气氛指数:★★★★★。

把福字倒贴

每年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在家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源远流长的风俗。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憧憬和祝愿,干脆把“福”字倒贴,表示“幸福倒了”“福气来了”。

民间有把“福”字倒过来的说法。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暗中准备杀人。

热情的马皇后为了消除这个灾祸,让城里的人家在天亮之前在自己的家里张贴“福”字。

马后之意自然无人能抗,于是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不识字的人家,把“福”字倒贴。

第二天,国王派人到镇上一看,家家户户都贴着“福”字,有的人家把“福”字倒扣着。

皇帝听了这个报告勃然大怒,立即命御林军将这些房子全部砍掉。

马皇后见事情不妙,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你今天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国王听了有道理,就下令放了人,大灾难终于消失了。

后来人们把福字倒贴,一是图个吉利,二是为了纪念马皇后。

SAY:原来如此,我觉得这个“福”字是倒贴的。

+_+

节日气氛指数:★★★★★。

吃年糕。

春节,中国很多地区都讲究吃年糕。

年糕也叫“年年年糕”,与“年年贵”谐音,含有工作和生活年年向上的意思。

年糕的种类有很多,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年糕、塞北农家的黄米年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年糕等。

年糕有南北之别。

北方的年糕有蒸、炸两种,都是甜味;南方的年糕除蒸、炸外,还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甜咸俱全。

据说年糕原本是年夜祭神、岁朝时为了供奉祖先而制作的,后来成为了正月的食物。

年糕不仅是节日的佳肴,在岁末也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正如清末的诗所云:“人心多好高,高调音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祷岁!

吗?”

节日气氛指数:★★★☆。

咀嚼春天。

立春日吃春饼被称为“春嚼”。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了防病,又有迎新春的意思。

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莴苣,号为\"菜盘\"。

\\\"可见唐代人已尝试春盘,吃春饼。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热面饼——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面饼,烤熟后可剥成两张。

春饼是把蔬菜卷起来吃的,蔬菜有熟的和炒的。

过去,吃春饼要去箱屋,叫作“苏盘”(又叫“盒菜”)。

箱屋是腌肉店,店员会把菜端上来。

另外还有一些家常炒菜(通常有韭芽炒肉、菠菜炒肉、醋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刚上市的“鸡脖韭菜”炒肉丝、摊鸡蛋。味道清爽,卷在春饼里吃。

陕西过春节的民俗

春节的民俗,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开始。

过去的“年”不是腊月的二十九或三十日,而是“腊日”,这就是后来的“腊八”。

南北后来把腊祭移到了岁末。

到了民国时,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称为春节,因为春节——都在“立春”之后,因此称为春节。

陜西人至今仍把春节称为“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头叫“年”的猛兽。冬去春来的夜晚。

吃人的话,人们不能安宁。

人们在与“年龄”搏斗的过程中,发现这头凶暴的猛兽最害怕火和声音。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年”一出来,就点火,把竹节扔进去,“年”看着火光,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渐渐变成了过年的团聚。

有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鞭炮、吃年节菜的风俗。

在陕西省的乡下,腊月二十三已经进入年关,过腊月二十三被称为“过低年”。

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供奉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求温饱。

正月一过,人们就为春节做准备了。

一般农家都会杀猪羊、磨面、做豆腐、买菜、吊粉,准备新年所需的所有食物。

腊月的27号到29号是相关人员蒸面包的时间。

家家吃短短的几笼的,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前不擀面”的习俗。

妇女走上街头,为老人和孩子置办衣服鞋袜,老人置办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过年的前两天,陕西关中、陕南、陕北,还不管是城市农村,都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

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窑里自不必说,就连转角处都要打扫干净。

窗户重新贴了一张白纸,贴上了红色的窗户。

年三十早些时候,全屋人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年画。

终于过年了。

腊月三十夜叫“除夕”,也叫“大年三十夜”,是一家团圆的日子。

在外地的亲人千里迢迢赶回家与亲友团聚。

入夜家家户户灯火高照(有的还在院子、旱地坟头点火),燃放鞭炮,达旦不眠,这叫守夜(岁)。

否则,一整年都不吉利。

守岁的主要活动是包饺子。

在城市里全家人聚在一起了。

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馅的包馅,欢声笑语,充满喜悦。

刚结婚的新婚女婿在“回门”时,要蒸20个大礼馍,带4包礼物(糖、烟、酒、点心)去看望父母,当天就回去,有不留宿娘家的风俗。

过年期间,各村都组织起来,敲锣打鼓,唱戏唱歌,举行文艺和体育比赛,十分热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