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傣族服饰 饮食和风俗,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服饰 饮食和风俗,傣族的风俗习惯

时间:2024-02-02 23时 来源 网络

傣族服饰 饮食和风俗目录

傣族人们的吃什么?穿什么?带什么?

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的着装特色和衣食住行和主要节日活动

傣族人们的吃什么?穿什么?带什么?

一个是傣族的饮食。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一般都是舂着吃,但在民间,人们认为舂米和糯米只有舂着吃才不会失去原本的色香味,所以很少吃或吃宵米,习惯用手抓饭吃。

外来务工者经常在野外吃饭,用香蕉叶和米饭做成一团糯米,配以盐、辣子、酸肉、烤鸡肉串、朗姆酒(泰语意为味噌)、青紫菜。

每一餐的菜肴和小吃都以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和野生酸果等酸味为主。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和鸭,不吃或少吃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做烤鸡,极喜鱼、虾、蟹、螺、青苔等水产品。

傣族地域炎热,昆虫种类繁多,以昆虫为原料制作出各种风味的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饮食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常吃的昆虫有蝉、竹毛虫、大蜘蛛、龟、蚂蚁卵等。

傣族人爱喝酒,但酒的度数不太高,是自制的,味道甘甜。

茶是当地的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

二,傣族的服装

傣族服装,男子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穿长管裤,天冷时披毛毡,多白布或蓝布包头。

纹身的习惯很常见,11、2岁的男孩,胸、背、腹、腰和四肢的各种动物、花朵、几何图案和诸系图案都是纹身的装饰。

女性传统的窄袖短衣服和裙子。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穿着白色或绯色的内衣,腰细下摆宽,下着五颜六色的筒裙。

芒市等地的妇女,婚前穿浅色短领衬衫、长裤、小卷腰,婚后改穿短领衬衫、黑色筒裙。

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区域性特征,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系列”、“大袖系列”等。

三,傣族的服装

傣族不论男女,出门时总是挎着织棉做的挎包。

挎包色彩鲜艳,款式简约,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

他们总是将孔雀和大像的图案编织在裙子、皮包、被子、地毯、窗帘、手巾等日用品上,并赋予它们具体的图案和色彩。

例如:红色、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傣族妇女喜欢手镯、戒指、耳环、项链等,这些装饰有金、银、玉,也可以是仿制品。

女孩出生几天后,监护人会用消毒过的针扎她的耳朵,为她戴耳环做准备。

对于女性来说,银带是不可缺少的东西,腰带上装饰着孔雀、莲花等各种各样的花朵图案。

女人们认为银带越宽越美。

老妇人在头上裹了一条白毛巾。

中年女性将长发盘在头顶,用五颜六色的头纱包住头部,幼女也用头纱包住头部。

少女和年轻女性发辫,发型与内地相同。

只有在祭典的时候,少女们才会把头顶稍稍往左梳,用簪子和花做装饰。

年轻的女人在扎头发的时候,头发不够的时候,用布袜套在头发上,增加头发的长度,扎成发髻。

扩展资料。

中国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其他散见于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

住在山间的平原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

傣族称其为“诸肠”、“诸雅”、“诸那”、“诸胀”等。

汉?晋时称为“滇越”、“掸”、“鸠僚”或“鸠僚”。

唐宋称“金齿”、“黑齿”、“茫蛮”、“白衣”等。

在元朝“白衣”还被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

清朝称之为“摇夷”。

解放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成为傣族。

参考资料的出处:

参考资料的出处:

参考资料的出处:

傣族的风俗习惯

礼仪食俗,宗教食俗

傣族一般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泼水节期间,除了美酒佳肴之外,还有很多泰国料理。

也有把糯米泥炸得松脆的。

更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诸历9月15日)、开门节(诸历12月15日),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节日。

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的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和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相同,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糕、腌蛋、黄鳝干等。

祭典食俗

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家家盖房子,全寨来帮忙,祝贺新房落成,先上楼的年轻人扛着牛头,唱祝福歌,年轻男子扛着箱子,已婚妇女抱着棉被,女人们轮流端饭,在火塘摆上三脚架,摆上酒菜,唱祝新家歌。村里人再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急焖鸡”是西双版纳的男青年和女青年吃传闻的方法,也就是小姐把鸡拿到市场上卖,如果购买者正好是小姐的意中人,小姐就坐在自己身边,通过交谈,双方合得来,两人就拿鸡,拿着长椅在树林里说出彼此的心意;如果买的人不是小姐的意中人,小姐就要求双倍的价钱。再比如“吃小酒”,订婚的时候,男方带酒菜到女方家,客人走后,男方三个男人和女方三个女人一起吃饭。

“吃小酒”是指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盐多;第三种是甜食。

表示热度、深度、甜度。

结婚当天双方家举行婚礼,大多先在女方家举行。

婚宴时,桌子上铺绿色香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年糕和各式菜肴。

婚宴前新郎新娘要举行牵线仪式。主人用一根白线绕着双方的肩膀,用两根白线牵着新郎新娘的手腕,象征纯洁。然后老年人把糯米做成三角形,抹上盐,放在火上三脚架的顶点。火一燃烧就会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固。

原江大平乡新娘进门后与新郎端坐在长椅上,吃四个鸡蛋拌糯米饭,喝两杯酒;元江畔的傣族新娘进门,男方要分别送父母4块肉、4根排骨、4个丸子、4块馅饼,才能吃正餐。

祭祀食俗

傣族还祭拜自己村的社神,傣族叫“去拉曼”,也叫“披曼”,保护神,每年祭祀两次,插秧前祈求丰收,秋收后感恩,集体杀牛或猪,各家送去贡品进入供奉社神的房间,大家一起吃饭。

新进公司的人会把鸡、酒和培根供奉给神明。

勐海等地还保留着剽牛和鱼吃剽牛的风俗。

西双版纳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须要是黑牛、白猪。

元江、平等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边的傣族在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上花纹,还在牛身上盖红绿布应。

同月又杀猪祭“天公地母”祈求保佑家畜平安。

在傣族民间,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在炊事上仍有一些禁忌,例如:烧柴要先从根烧起;不要从火塘上跨过去;不要随便移动火盆上的三脚架。

傣族的着装特色和衣食住行和主要节日活动

服装。

女性:女性传统上穿短袖子和裙子。

穿着白色或红色的内衣,腰很细,下摆很宽,五颜六色的裙子。

男性:男性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长裤,天冷时披毛毡,

吃饭。

傣族的主食主要是大米。

德宏地区、西双版纳等地喜欢吃糯米,通常是舂着吃。

傣族有名的竹饭又叫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吃的时候,把竹筒敲软,竹筒内壁的竹膜粘在米饭上,用刀切两下,竹饭就会竹抽出来,香味浓郁,米饭柔软细腻。

菠萝紫米饭还有一个特点,味道甘甜,有润血润肺的功效。

农民工经常在野外吃饭,可以用芭蕉叶盛一团糯米饭,配上盐、辣子、酸肉、烤鸡、榄、青苔松吃。

肉类有猪、牛、鸡、鸭,或少吃羊肉,爱吃烤鸡、烤鸡,喜欢吃鱼、虾、蟹、螺、青苔等水产品。

常吃的蔬菜有白菜、萝卜、笋、豆类。

节日。

关于宗教活动的东西很多。

主要活动有关门祭、开门祭、泼水节等。

扩展资料。

傣族(:Dai),又名(泰文:>>>,罗马字:Thai),掸族(罗马字:Shan)等,民族语言为泰语,属于汉藏语系壮语族壮语支。

傣族以孔雀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住在水里,爱干净,爱沐浴,女爱洗头,所以有“水民族”的美称。过去的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是泰国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其他国家的。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傣族在中国境内有126万多人

参考资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