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壮族过年的风俗,壮族春节习俗

壮族过年的风俗,壮族春节习俗

来源 网络 2024-01-22 06时

壮族过年的风俗目录

壮族怎样过新年

壮族春节习俗

壮族过年的风俗如下:

1. 春节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节期。

2. 大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便围着火塘四周等待新年的到来,这是为了守岁。

3. 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等祭品。

4. 孩子们则燃放鞭炮。

5. 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

6. 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

此外,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如买年货、扫尘、贴年红、吃年夜饭等。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有疑问,建议咨询民俗学家或查阅民俗类书籍。

壮族怎样过新年

一,除夕夜

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便围着火塘四周等待新年的到来,是为守岁。

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等祭品。

孩子们则燃放鞭炮。

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

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

二,正月初一

大年初一,多数地方壮人是不串门的。

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

初一的禁忌很多。

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

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

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围几十里清晰可闻。

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

壮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见面礼,而是通过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充分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人们在村里或路上相见,便互相道贺“恭喜发财。

三,正月里

从初二起直至初七,亲朋开始来往拜年。

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

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

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

扩展资料: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

蔬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壮族的春节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壮族的饮食风俗

壮族春节习俗

1.壮族春节习俗: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

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

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

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

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2.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

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

“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3.壮族人民除过春节外,还在正月三十日再过一个“晚年”。

两个节日同样隆重。

节日的早晨,天色将明,妇女们奔向河畔、井台担取新水,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

过去,有些地区,取回新水后立即过秤,和同量旧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预示有丰收年景。

节日期间,有年男女聚集在村处路旁或山坡上对唱山歌。

有时竟要连唱三昼夜。

在个别地区,青年男女在节日期间还喜欢分队举行抛绣球(用各色布缝制,四角和底部缀有五绺流苏,中间系彩绳。

球心充以谷糠,重约半公斤的活动活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