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风俗,泉州城的民俗文化
日期:2024-01-21 03:43 参考 网络转载泉州市风俗目录
泉州有许多的习俗,其中一个的习俗简介,字数最好30字以内
泉州城的民俗文化
泉州市有着丰富的风俗文化,具体包括:
1. 方言文化:泉州市通行闽南话,属于泉州音。
2. 节日文化:泉州民俗古朴,除了具有传统和地方习惯互相结合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日,还有随着泉州市各区人民生活习惯及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旅游节庆活动,如二月的永春北溪文苑桃花节、三月的德化美湖乡小湖村樟树王节、六月的鲤城关帝文化节、永春魁星文化旅游节等,节日文化可谓绚烂多彩兼具地方特色。
3. 嫁娶文化:现代泉州结婚习俗包括新娘新郎“上头”、哭缘、挑花担、跨米筛火炉去邪、新娘撑红伞“进男方家房”、敬双亲“乌糖茶”、洞房饮“合欢茶”、探房等。
4. 宗教文化:泉州是一个有着浓厚宗教氛围的城市,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寺庙、道观、教堂等宗教建筑,如开元寺、清源山、天后宫等。
5. 饮食文化:泉州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以海鲜和闽南菜为主,如海蛎煎、佛跳墙、沙茶面等。
总的来说,泉州市的风俗文化丰富多彩,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生活,都体现了泉州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地方特色。
泉州有许多的习俗,其中一个的习俗简介,字数最好30字以内
泉州春节习俗:年兜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
泉州城的民俗文化
泉州饮食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下面先说说泉州人日常生活中的一日三餐。
一、一日三餐 泉州人的居家食俗,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实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
作为正餐的补充。
还有点心,但各时期、各阶层有所不同。
以永春县为例,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官“三餐三点”(早点、午点和晚点),十层“三餐二点”(早点和晚点),庶民农忙时才多加“一点”(午点),穷人三餐难顾,不敢有点心之奢想。
受本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泉州人的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也称地瓜)、大麦等。
在安溪、永春。
德化等内地县,是以大米为主,而在惠安、晋江、南安等沿海县,则以番薯、大麦为主。
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以三餐皆稀为常,或一干两稀(中午或晚上为干饭),或两干一稀(中午和晚上均为干饭)。
泉州人还有个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与大米煮成咸饭(如高丽菜饭、红膏母蟳饭、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仁粥、蚝仔昭、鸭仔粥等),吃起来颇有地方风味。
关于泉州人的主食原料,这里还应就番薯多说几句。
番薯除了作为三餐的主食,以及制作诸如薯粉糊、炸薯片等风味小吃外,还成为维系家乡和境外、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
家乡的亲友出境、出国探亲,所带的礼品中就有番薯粉等。
华侨回乡来,也要吃番薯粥、番薯汤。
泉州侨乡的人民甚至认为,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地生长着的番薯,哺育了他们旅居在境外、海外的乡亲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与性格,并克服种种困难,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迅速成长。
而一旦事业有成后,当他们回想起以前家乡人民植番薯、喝番薯汤的艰苦日子,又会激发起爱国爱乡之情,踊跃支援桑梓建设。
想不到番薯这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食物,竟有如此丰的内化内涵。
泉州城乡一般民众,旧时俭朴,粗食淡饭,佐之物多是自家腌制的瓜菜和廉价的新鲜蔬菜、豆制品等,鱼、肉、禽、蛋,往往要逢年过节才难得一尝,清道光《晋江县志》曾记载明代万历进士杨廷相讲他“为诸生时,岁惟大麦及萝卜菜熟时一饱耳,余具枵然也”。
因此泉州俗谚有“死死六工尺,豆干、菜脯、(虫字旁一个宅)(即海蜇)”和“日日酱瓜豆豉,终年不知肉味”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今天的主食结构已以细粮为主,面食品也进入正餐。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家庭以牛奶、豆浆、麦乳精、营养麦片等饮料,配以面包、油条或糕点为早餐。
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家庭饮食日渐讲究营养化和口味化。
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时合家到饭店酒家进餐,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