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端午节风俗,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有哪些?
日期 2024-01-17 来源 共享网站少数民族端午节风俗目录
56个民族端午节都吃什么?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有哪些?
各族传统节日习俗
。
404 Not Found。
。
404 Not Found
。stgw。
。
。
。
。
。
。
。
。
56个民族端午节都吃什么?
少数民族的端午节习俗:
一、吃粽子
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二、划龙舟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三、饮雄黄酒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最让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白蛇传》中许仙听信法海谗言,在端午节这天将雄黄掺入酒中给白娘子喝,使其变回原形。
四、挂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五、挂艾草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六、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七、破火眼
在江苏、江西等地,端午节当天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
八、打李子
旧时在四川成都等地方的人在端午节当天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
光绪二一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
九、洗龙水
在海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十、画额
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十一、躲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
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
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十二、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
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
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有吃粽子、悬钟馗像、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佩香囊、挂五色丝线、采药、翻药等。
此外,全国各地各民族地区还有很多饶有趣味的习俗,如食五毒饼、佩五彩香囊、赶端午药市等等。
所有这些习俗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民巧妙利用自然力来调节生存环境,保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技艺和智慧。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有如下: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简粽”, 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黏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最早的粽子是“简粽”,至于后来人们用芦叶包粽子,传说是由于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叫区曲(或谓欧回)的人梦遇一个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它用芦苇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蛟龙是怕芦叶和五彩丝的。
”自此以后,便有了角黍。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粽子从形状到馅儿都有不断的翻新和变化。
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
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夹杂别的食品,而仅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
2、悬钟馗像
钟馗的作用类似于门神,其画像常被用于驱鬼避邪。
据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官,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名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
”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3、赛龙舟
端午竞渡,本来是水乡训练水师的遗风。
沉湘东吴,赛龙舟的规模,全国最为盛大,胜事流传,史不绝书。
若是追究其意义,则大都在于凭吊忠臣孝女。
相传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泪罗江而死,楚国人为之哀痛,于是争划舟揖前去捞救。
《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 望日赴泪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 ’因而鼓掉争归,竞会亭上,为竞渡之戏。
迅揖齐驰,掉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安徽巢县本是楚国旧地,现在还存有竞渡庙,其中塑有屈原像,称为三间祠。
在每年五月一日,将屈原像迎谙到船上,击鼓奋揖,踊跃争先,竞赛龙舟,直到五日才结束活动。
4、挂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都把菖蒲、艾叶挂在门边以避邪驱瘴。
据说用菖蒲做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五月五日午, 天师骑艾虎。
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
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而尤以初五最恶,连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悬艾叶和菖蒲。
农历五月是酷暑炎热将临之际,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时。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是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滯、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5、饮雄黄酒
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
故端午节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饮雄黄酒的习俗,至于儿童,长辈则将雄黄酒涂于其脸上或身上以驱虫除秽。
事实上,雄黄是一种有毒矿物质,外用可以消毒杀菌,但如果直接饮用则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6、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珑夺目。
7、挂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也有说五色是代表五条龙)。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8、采药、翻药
这是端午节最普遍的民间活动,不管南方、北方,无论汉族或少数民族都很盛行。
旧时,这天天还没亮时就纷纷出外采药,特别是乡村,更是倾家出外。
在端午中午时,家家制作以雄黄、大蒜为主的药物,而医家则在这天熬膏药、制丸药、采蟾酥。
连帝王、士大夫阶层也复如此。
唐宋时期极盛,御药院等机构即于端午采蟾酥,后历代如此。
居住在祖国边睡靖西县的壮族人民,这天扶老携幼游药市,说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药气,能祛病延寿。
东北地区的朝鲜族采药风气更盛,几乎家家户户要熬制益母膏等常备药物。
各族传统节日习俗
一、侗族的浴兰习俗
贵州、湖南居住的侗族,在端午节前一天,妇女要上山采集草药,回家煮成香汤洗涤身体和头发。
洗完后,主妇走上竹楼,恭恭敬敬地包制粽把(粽子)。
包粽把时,禁忌成年男子上楼。
到了节日这天,家家都在祖先的牌位前供上曹蒲酒,在祖婆的牌位上用粽把敬奉。
妇女在小孩头上缠上曹蒲叶,额头上用雄黄酒画“王”字。
屋里屋外,用小椒和葛蒲熬的水喷洒,还要做雄黄大蒜油浇洒在要吃的菜肴上。
沿河湖居住的侗族人有划龙船、赛龙舟的习俗,在山区居住的则有上山挖草的风习。
二、藏族的采花习俗
甘肃文县一带居住的藏族,在端午节这天要过“采花节”,也叫“女儿节”。
每年端午节前一天,村里青年妇女在全村男女老幼的欢送下,由哥哥或弟弟陪同着,上山采摘鲜花,夜晚在山上燃起髯火,大家围着唱歌跳舞。
端午节早晨,她们将采来的花制成花环戴在头上赶回家。
亲人们在村庄前聚立,鸣枪欢迎他们回来,她们把采来的鲜花送给乡亲们,然后在晒场上欢歌舞蹈。
歌舞停后,乡亲们拿串最美的饭菜招待采花姑娘,感谢她们给自己也给端午节带来了幸福和吉祥。
三、瑶族的洗浴习俗
在瑶族居住地区,每逢五月初五,男女老幼要到河边去洗冷水澡,或用早晨从山上挖来的章药熬成汤来洗澡。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延年益寿。
另外,瑶族还有端午节供花王的习俗,以析求保护五谷;喷洒雄黄酒,以防虫蛇;吃糯米把,门上挂艾叶。
四、朝鲜族的运动会习俗
朝鲜族在端午节多开展一些体育运动比赛,以荡秋千、摔跤为主要比赛项目,现在增加了足球、排球、乒乓球及田径比赛项目,使端午节体育运动内容更丰富了。
饮食方面,有做艾糕、蒸饼、做小豆包的习俗,喝首蒲酒或浊酒(米酒),以避邪气。
五、达斡尔族祭庙的习俗
达斡尔族在端午节各村要集体摊钱买猪祭大庙。
先将一部分猪肉煮熟,供献庙祀后,大伙在一起吃手扒猪肉,其余的生肉分给各家各户。
主办者每年按户轮流主持。
主持者有权享用猪头、下水等。
此外,在端午节那天,天刚亮时,到郊外山上采艾篙,回家插到窗棱和箱柜上,人们还用艾篙塞耳朵,认为这样可以驱虫,一年之内不受虫咬。
给小孩戴花,室内挂纸葫芦。
按习惯,这一天一吃“韭菜合子”。
六、毛南族的防病习俗
毛南族过端午节,在粽子里放姜片,认为这样食用后可以防病。
端午那天用雄黄拌酒喝,说是能防百病,还把此药酒点在小孩的额头上,认为这样以后不会“伤风感冒”。
这种酒是雄黄酒,只是不加阳光曝晒。
这一天还要挖草药泡水洗身,说是能防病;端午节时大门上挂香佛叶,认为这样做百病不会上家门。
一切风俗都与防病健身有关。
七、土族的射箭比赛习俗
端午节是土族进行射箭比赛的节日。
箭手所用的弓是牛角弓,箭是木杆铁链,箭尾带有羽毛。
比赛以击中靶子次数多寡定胜负。
比赛结束,全村女歌手汇聚在村口拦住各箭手的马头,高唱“花儿”欢送,箭手们也以“花儿”歌回谢。
八、苗族端午习俗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在农历五月初五过“龙船节”,也称“龙舟节”。
节日期间,除与汉族一样举行龙舟竞渡比赛外,还要举行跑马、斗牛、踩鼓和“游方”等娱乐活动。
男女青年在芦笙、唢呐、竹笛、芒筒、月琴、木叶等乐曲的伴奏下载歌载舞。
在这一天,出嫁的姑娘要带上鸡鸭、粽杷回娘家探亲。
整个节日,苗家人通宵达旦地喝着、唱着、跳着。
除龙舟赛之外,还有赛马、斗牛、杀猪、宰鸡,人们喝着清醇的糯米酒,热情地款待远方的客人,共祝人寿年丰。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