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蒙古族骑马的风俗图片,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

蒙古族骑马的风俗图片,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

来源 会员推荐 发布: 2024-01-17 09:55

蒙古族骑马的风俗图片目录

蒙古族的独特风俗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

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居住地

蒙古族的独特风俗

蒙古族的独特风俗有:游牧生活、骑马技艺、蒙古包文化、套马乐、蒙古族服饰。

1、游牧生活

蒙古族传统上以游牧为主,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草原紧密相连。

他们常常居住在蒙古包(也称为“包子”),是一种以木框和毡覆盖的圆形帐篷。

蒙古族人民依靠放牧和畜牧业为生,饲养马、牛、羊等牲畜。

2、骑马技艺

骑马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技艺和体育活动。

蒙古族人民以勇敢、善骑马而闻名,骑马在他们的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蒙古族人民经常举行马术比赛和马球比赛,这是他们重要的社交和娱乐活动。

3、蒙古包文化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住所,也是他们的象征之一。

蒙古包通常由木框架和毡制成,结构坚固而适应草原环境。

蒙古包内部布置简单而实用,通常以火炉为中心,床铺、食具、家具等放置在周围。

4、套马乐

套马乐是蒙古族传统音乐和舞蹈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套马乐中,演奏者们手持马头琴演奏,音乐欢快而激昂。

伴随着音乐,舞者们表演出优美的马步舞和独特的手势动作,展现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5、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反映了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男性常穿骑行时的长袍和宽松的长裤,盖上蓝色的蒙古帽。

女性则穿着装饰华丽的长袍和头饰,常常使用色彩鲜艳的丝绸和手工刺绣。

以上内容参考:

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民族风俗?

1、礼仪风俗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

”(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2、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

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

这种礼节由来已久。

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3、递鼻烟壶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

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

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4、服饰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

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

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

这种袍子,宽大袖长。

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

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

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

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

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5、居住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

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

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

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6、生产风俗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

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

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

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7、祭祀俗风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

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

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

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

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

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

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居住地

1、居住地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2、风俗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

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人有马背民族之称。

古代时期童叟均以马代步。

马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人熟识马性,通常采用粗放式牧马。

蒙古马分几大系列,有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乌审马、三河马、科尔沁马等等。

蒙古草原辽阔,牧草丰茂,很适宜养马。

马好运动,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边食边排便,一天多数时间都要不停地吃草。

夏季天热蚊虫多,马在白天躲蚊虫、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间吃草长膘。

扩展资料:

蒙古族的统一:

1206年,在斡难河畔举行的忽里勒台(大聚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号,建立了大蒙古国。

蒙古汗国的建立,对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义。

从此,中国北方地区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个部落而组成的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

凡是这个国家统辖的漠南、漠北地区,概称为蒙古地区,此地区各个部落的居民,统称为蒙古人。

蒙古族这时从辽、金时期(916~1234)被统治的民族成为统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从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后建立横跨欧亚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四大汗国。

在西征的同时,又挥师南下。

从成吉思汗到,历经70余年征战,统一了中国,建立。

其疆域北至今俄罗斯的,南至中国的南海,东北至今黑龙江下游、跨外兴安岭、乌苏里江以东,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云南、今缅甸北部、中部、东部;泰国北部、、越南西北部,都纳入元朝国家的行省建置。

参考资料来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