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特有春节风俗,福建怎么过春节的?
参考 共享网站 时间2024-01-17 11:01福建的特有春节风俗目录
福建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福建怎么过春节的?
福建过年有哪些风俗
福建春节风俗
福建春节风俗是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福建的春节风俗又具有其独特之处。在福建,春节期间有许多地方特色的庆祝活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
1. 闽南采灯戏
闽南采灯戏是福建南部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也是中国灯彩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街头巷尾、庙宇、祠堂等地方表演采灯戏,以庆祝新年的到来。采灯戏的表演形式包括唱腔、舞蹈、音乐等,内容多以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事件为主,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2. 闽南布袋戏
闽南布袋戏是福建南部地区的一种木偶戏,因使用布袋形的人偶而得名。在春节期间,布袋戏班子会在各地巡回演出,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布袋戏的表演形式独特,人偶由演员操纵,通过唱腔、念白、动作等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3. 漳州歌仔戏
漳州歌仔戏是福建漳州市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起源于民间歌仔(锦歌),吸取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芗剧的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春节期间,歌仔戏班子会在各村落巡回演出,为人们带来新年的祝福。
4. 莆田湄洲歌
莆田湄洲歌是福建莆田市湄洲岛的一种民间歌唱艺术,起源于渔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具有浓郁的海洋特色。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庙宇、祠堂等地方唱湄洲歌,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5. 福州评话
福州评话是福建福州市的一种曲艺形式,以福州方言表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春节期间,福州评话艺人们会走街串巷,为人们讲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为新年增添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6. 闽剧
闽剧是福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南等地区。闽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唱腔、念白、舞蹈、音乐等,内容多以历史事件、民间故事为主。春节期间,闽剧演出频繁,为人们带来视听盛宴。
7. 福建莆仙戏
福建莆仙戏是福建莆田市的地方戏曲形式,历史悠久,表演风格独特。莆仙戏的唱腔和念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内容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春节期间,莆仙戏班会在各村落巡回演出,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8. 高甲戏
高甲戏是福建泉州市的地方戏曲形式,因表演时脚穿高跷而得名。高甲戏的表演形式包括唱腔、念白、舞蹈等,内容多以历史事件、民间故事为主。春节期间,高甲戏班会在各村落巡回演出,为人们带来新年的祝福。
9. 芗剧
芗剧是福建漳州市的地方戏曲形式,又称歌仔戏,是大陆与台湾省民间交流的重要文艺活动之一。芗剧的音乐曲调富有地方特色,内容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春节期间,芗剧演出频繁,为人们带来视听盛宴。
10. 平讲戏
平讲戏是福建福州市的地方戏曲形式之一,又称平话戏、评话戏。平讲戏的表演形式简单朴素,以福州方言讲述故事为主,内容多以历史事件、民间故事为主。春节期间,平讲戏班会在各村落巡回演出,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福建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福建过年风俗有如下:
1、福州: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
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
2、闽南: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3、莆田兴化:至今沿袭着“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的习俗。
4、宁德:凡年六十以上整岁者皆摆酒席恭请亲友会宴,谓之“做寿”。
5、三明:尤溪人在早餐前要煮生姜红糖茶先吃“甜头”;将乐某村群众还有到水井、溪边争挑第一担水之习俗,叫“考头水”;大田畲族妇女清早要先到河上游“汲新水”,小孩要到竹林里摇竹子,以求“快快长大”。
6、闽西客家:家族聚居的大楼里,先请最有福气的人开大门,说“开门大吉”,走出大门又说“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长挂鞭炮,佳佳打开厨房门,放鞭炮,说好话。
郑重声明:回答内容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福建怎么过春节的?
我是闽南人,给你讲讲我们这的习俗。
各家各户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过火群”这样的习俗在城市已经不多见了,农村应该还有)。
“跳火群”后,接着是求如愿,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
同时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有围炉吃年饭的习惯。
对于家中尚有外出未归者,家人仍会为其摆好碗筷,并将其喜爱的菜肴盛于碗中,以代表家人团圆。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厦门称之为“过年钱”。
数额可多可少,在过去,也可以只是一个小小的铜板,代表是长辈盼望孩子快快长大的心意。
在除夕的年夜饭里,有几样食物是绝对不能少的。
长年菜:即菠菜。
不可以切根,有头有尾,每人都得吃一根,意寓“平安”。
血蚶:闽南话说“蚶壳钱大赚钱”,将吃剩的蚶壳洗净,洒在桌子底下或床下,直到初五才收拾。
也许这个习惯与中国古代曾以贝为钱币有关(一般闽南人都是直接用刚烧的开水将生血蚶烫熟,肠胃不好的人最好是煮熟了再吃)。
年糕:以前总是自己磨粉制作,也有用米或面作发糕的,而现在大家都直接去市场购买了,又简便又实惠。
当然了,口味可以随自己喜欢。
到了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名为“开正”。
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
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
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是不能登门拜年的,要在家里祭祀亡灵(但城市里像这么讲究的人家已经不多了)。
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为睡足)”,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
正月初九“天公生”,厦门的家家户户会烧香挂灯、设案摆供,诚心虔意地敬“天公”。
福建过年有哪些风俗
对于福建人来说,在过年的时候是有很多的风俗和讲究的,福建过年风俗有:敬天公、祈福祭祀、围炉守岁、放上甘蔗、筅尘日、蒸发糕、贺正等等。
福建过年有哪些风俗
① 福建过年风俗:敬天公
这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
② 福建过年风俗:祈福祭祀
福建春节有祈福祭祀的风俗,从腊月二十四到除夕之间,家家户户会在院落、卧室、灶房、仓房畜棚等地贴上不同体裁的年红,有着红红火火、热闹喜庆的含义。
③ 福建过年风俗:围炉守岁
福建春节有围炉守岁的风俗,除夕夜当天吃完晚饭后,一家人要围坐在炉火旁,观看春晚、闲聊,等待新年的到来,而且在新年到来后,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祝愿对方新的一年平安健康。
④ 福建过年风俗:放上甘蔗
福建春节有放甘蔗的习俗。
在大年初一清晨,人们会在家门口放上用红纸包裹的连根甘蔗,因为福建方言中,甘蔗的蔗和佳读音相近,所以放上甘蔗有着渐入佳境的美好寓意。
⑤ 福建过年风俗:筅尘日
这是年终的大扫除。
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
“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
⑥ 福建过年风俗:蒸发糕
福建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
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
⑦ 福建过年风俗:贺正
早餐在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
福建人过年最爱吃名菜
1. 鸡茸金丝笋
此菜在筵席上一向被列为上品,是由清末福州名厨郑春发等人创制,之后便闻名于世,成品色泽金黄,冬笋嫩脆,鸡茸松软,鲜润爽口,芳香扑鼻,制作时需要用到鸡胸肉,猪肥肉,冬笋,鸡蛋,火腿等,闽菜对刀工的讲究和鲜味的追求在这菜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尤溪卜鸭
这道名菜已有100多年的制作历史了,逢年过节或是婚寿喜事都会端上这菜,这菜最大的特点就是色泽金黄,油光闪亮,香气扑鼻,食用时佐以蒜头醋风味更佳,制作时需要将鸭洗净,用盐,鸡粉,料酒腌制2小时,炒锅烧热倒入大米,茶叶干炒,放入蒸网,再把腌好的鸭肉放上来,沿锅边倒入食用油,开小火熏制20分钟上,等鸭肉熟透之后就可以取出装盘了。
3.吉利虾:
这菜的主要原料是虾肉,面包糠,鸡蛋,胡萝卜,竹笋,香菇和洋葱,成品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口味极其鲜美,制作时给虾去壳留尾,开虾背剔除虾线,然后再逐个打上花刀,工艺细致又讲究。
注意在炸虾球和调料汁最好是同时进行,出锅之后迅速将料汁淋在表面,趁热食用味道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