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春分有啥风俗,春分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春分有啥风俗,春分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来源 用户推荐 2024-01-17

春分有啥风俗目录

春分都有哪些习俗?

春分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春分的风俗有哪些?

1. 春祭:在春分这一天,人们会回到自己的家乡,扫墓祭祖,这被称为春祭。春祭通常会持续数天,人们会在祖先的坟墓前献上供品、燃香、烧纸等,以示敬意和纪念。

2. 吃春饼:在春分这一天,一些地方有吃春饼的习俗。春饼是用面粉烙制而成的薄饼,里面包裹着各种菜肴,如豆芽、韭菜、猪肉等。人们认为吃春饼可以迎接春天的到来,同时也是为了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3. 踏青:在春分时节,天气逐渐变暖,人们会到公园、山野等地方踏青游玩。这也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机。

4. 竖蛋:在春分这一天,人们会玩竖蛋的游戏。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竖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5. 放风筝:春分期间是放风筝的好时候,因为此时的风向稳定、风速适中,有利于风筝的升空和飞翔。人们会在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享受春天的乐趣。

6. 送春牛:在一些地方,春分时会有挨家送春牛图的习俗。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送春牛图的人们会在主人家中唱几首春牛歌,以示祝福和祈愿。

以上是春分的一些风俗习惯。不同的地方可能会有不同的习俗,但都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春分都有哪些习俗?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

春分的习俗主要有:竖蛋、吃春菜、 送春牛、粘雀子嘴、放风筝、春祭、拜神、祭日、犒劳耕牛等,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些习俗的相关知识~~~

春分的习俗

1、竖蛋

在每年春分的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尚难考证。

不过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2、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

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

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慢慢地这也成了一个习俗。

3、送春牛

送春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

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4、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煮好十多个或二三十个不包心的汤元,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5、放风筝

春分期间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

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

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6、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

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

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

7、拜神

春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

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

8、祭日

日坛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叫朝日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

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9、犒劳耕牛

江南地区则流行犒劳耕牛、祭祀百鸟的习俗。

春分已至,耕牛即开始一年的劳作,以糯米团喂耕牛表示犒赏;祭祀百鸟,一则感谢它们提醒农时,二是希望鸟类不要啄食五谷,祈祷丰年之意。

春分的由来

春分,在古时候又被称为“日中”和“仲春之月”。

春分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

每年公历3月20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开始。

春分的时候昼夜长短平均,是春季的中分点,正好平分了春季,从立春到立夏正好九十天,春分将其一分为二,所以得名“春分”。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关于春分的故事传说—春分日要祭拜太阳

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炎帝的帝王,为了让子民能有更多粮食充饥,向上天祈求五谷种子,但种下种子后却没有收获粮食。

炎帝问上天原因,上天说太阳睡觉了,没有足够阳光。

于是炎帝按照上天教的方法,在春分这天骑着五色鸟去蓬莱岛找出了太阳。

炎帝因此被尊称为“太阳神”,每年春分这天人们会祭拜太阳,以表对炎帝的的感激。

以上就是关于春分时期的一些习俗、由来、以及故事传说的知识介绍了,大家还有什么补充欢迎底下留言哦~~

春分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春分的习俗有春祭、立春蛋、送春牛、吃春菜和放风筝。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交节。

此日太阳光直射地球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等长。

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在伊朗,春分是新一年的开始,称为纳吾肉孜节。

春分的民间风俗有如下:

1、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

春分扫墓开始时,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等等。

然后开始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2、立春蛋

春分立蛋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

据史料记载,“春分” 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以庆祝春天的来临。

在春分的那一天,人们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3、送春牛

古代春分时,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4、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篙。

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

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采回的春菜一般在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日春汤。

5、放风筝

到了春分时节,卖风筝的人特别多,因为春分期间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风筝的种类很多,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会参与放风筝的活动。

春分的风俗有哪些?

1、酿春酒

古时山西和浙江的人民有在春分酿酒拌醋的习俗。

萧放说,古人在春分酿醋和造酒,大概是取春分时“天地均平”的意境,均平意味着均衡,均衡才能调和,才能做出好酒好醋。

另外,春分时节,地气贯通,微生物开始活跃,也有利于酒和醋的制造。

浙江有县志记载,“春分造酒贮于瓮,过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经久不坏,谓之春分酒”。

民谚也有“好酒知时节,春酿贵如金”的说法。

杭州、绍兴、杭州一带都有古老的造酒传统。

明代著名戏曲作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录了一笔杭州旧俗:在梨花开时采花和米酿作成酒,叫做“梨花春”。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的《杭州春望》一诗中也写道“青旗沽酒趁梨花”,作者原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酿春酒”的文化传统也逐渐消失。

目前,我国仅浙江、山西一带还保留着在春分日酿酒的风俗习惯。

在山西陵川,春分这一天不仅酿酒,还要以酒祭祀先农,祈求五谷丰登。

2、花朝节

与其他节气一样,春分也有三个物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意思是说,春分时节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下雨时天空开始打雷并发出闪电。

春分也有三番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然而春分时节绽放的花却远不止这三种。

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百花盛开的时节自然也少不了关于花的节日。

萧放介绍说,春分前后有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叫做“花朝节”,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

各地“花朝节”的具体时间不尽相同,有的在二月初二,有的在二月十二,还有的在二月十五。

在古代,“花朝”与“中秋”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有“花朝月夕”之说。

花朝节时有祭花神的仪式,相传花神住在花神庙,因此花朝节的庆祝仪式多在花神庙举行。

花神庙遍布全国,江南尤多。

“花朝节”这一天,江南花农们一大早便会赶到庙里去祭拜花神,在神像前供奉糕点供品,祈愿祝福。

清人蔡云《咏花朝》诗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描绘的正是旧时江南人过花神节的盛况。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也记载了花朝节时市民争相涌出城外玩赏的热闹场景。

各地地方官员也要在这一天带着僚属到郊外和乡村抚慰农桑。

杭州的“花朝节”通常在农历二月十五。

这一日,心灵手巧的女孩子们会拿着红布条穿梭于庭院中,给花木“挂红”。

清吴存楷《江乡节物诗》中有一首《挂红》写道:“惜花心事太殷勤,一色赤霞树底分。

寄语封姨莫孱愁,春红不是石榴群。

”花木挂红,既是祈愿花木繁茂,也是古代挂护花幡传统的遗存。

后来,花朝挂红之俗代代相传,越发多了吉祥富贵、喜庆热闹的气氛。

花朝节不仅是古人与大自然亲近的日子,更体现了古人的审美和情趣,是古人日常生活的美学表达。

因此,花朝节也是现代人应该传承的节令和习俗。

3、挖野菜

春分时节,也是野菜生长茂盛的时期。

萧放说,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春分去野外挖野菜的习俗。

在宋代,挖野菜是全民性的风俗活动,连皇帝和皇后也会参加,因此花朝节也有“挑菜节”的别称。

在当时人的观念中,“挑”有“猜”和“挖”的意思。

据《武林旧事》记载,每年二月初二,南宋皇宫中都要举办“挑菜宴”,实际就是猜野菜名的游戏。

宫女太监备下一批木斛,在里面堆上湿土,将挖来的各种野菜一棵一棵插在其中,每斛插一棵。

再找来一批绸布,剪成长条,写上野菜名,卷起来,对应着压在插野菜的斛底。

参加挑菜宴的人很多,皇后、皇子、皇女、嫔妃、太监、高等宫女都有资格参加。

见着一种野菜,猜它的名字,之后抽出卷起的绸布条,与其上的野菜名比照,猜对了就会有赏赐。

将《武林旧事》中关于“挑菜宴”的记载与《宋会要辑稿》上“吴越王进贡”的记载相参看,则更为有趣。

《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二月初二,“纳土归宋”的吴越国王钱俶进贡了“黄金挑菜器四,黄金错刀四,银挑菜器二十,银错刀二十”。

镶金嵌玉的刀便是用来挖野菜的,而挑菜器就是用来代替木斛的。

春天挖野菜也是现代人一项特别的生活习俗。

春分时节,地里马兰头、荠菜、蒿菜、蒲公英、蕨菜等都冒出了芽,准备好了变成餐桌上一道时鲜小菜。

野菜的吃法极为简便,应着春日里清爽的口味,只需用精盐、麻油、白糖调制一下。

野菜多有清凉、解毒、败火的功效,很是适合阳气上升的春季食用。

4、竖蛋

春分这一天,世界上不计其数的人都在做“竖蛋”的试验:拿一只新鲜鸡蛋,在桌子上慢慢将它竖起来,“春分到,蛋儿俏”。

这项起源于中国的古老游戏,现在已经在全世界流行。

萧放说,竖蛋游戏的依据,其实春分所蕴含的“均平”的天道。

“均平”寓意着公正公平,因此春分是一个神圣的日子。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春分这天,古人还会对度量衡工具进行校正,看看使用的秤、斗是否符合标准,做到童叟无欺。

春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之道,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因此春分也是中国传统的“标准日”,其“公正”和“均平”的内涵,在现代社会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