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死人五七的风俗,杭州人办丧事有什么讲究
来源 共享网站 发布 2024-01-17杭州死人五七的风俗目录
五七怎么烧
杭州人办丧事有什么讲究
杭州的丧葬习俗中,五七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在五七这一天,亲人会齐聚一堂,纪念死者。具体来说,五七当日的习俗包括:在门口设立望乡台,即用门板搭台,摆上供桌椅,椅上披上死者的衣衫,上面再放一把伞。据说到了五七,死者会回来探望家乡的亲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同地区的习俗存在差异,建议查阅关于杭州的丧葬习俗文献,或咨询当地年长者获取更多信息。
五七怎么烧
提示:传统的杭州地区女婿来操办"五七"而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则由女婿做"六七"。
中原地区、华北及东北地区 的"五七"是由本家及女儿、女婿同去的。
做‘七’仪式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
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
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
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
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
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
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
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
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
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
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
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
在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
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
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
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做七一般由女婿主持。
在浙江一带,主持"做七"各有不同。
杭州地区女婿来操办"五七"而在临安和宁波等地方,则由女婿做"六七"。
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乡台"。
传说,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就会在阴间里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室,会见亲友。
杭州人习惯在台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
而苏州一带的地方,在这一天的五更时分,子女们打开大门向西连续大喊三声:"某某回来吧!"然后向灵前痛哭,同时端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菜,设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饭",这个仪式就是"喊五更"。
天亮之后,丧家就请店事先用花纸扎一座住宅,门窗、厅堂、庭栏、井灶等十分齐全,给人观赏之后,用火烧尽,据说这样可以使死者在阴间有房可住,这叫做"化库"。
现在则把纸糊的家电焚化给死人,好让死者在阴间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
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丧家都很看重。
亲朋好友参加"断七"礼仪活动。
"断七"这一天,请道士和尚来做道场,美其名曰"保太平"。
因为这一次则是为活人祈祷。
念经拜忏之后子女们便脱下丧服,换上常服。
在中国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间还有一种"娱尸"的习俗。
土家族在留置灵柩期间,每十二天举行一次隆重的守灵仪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丧家的房屋后,吹拉弹唱,跳丧舞,借以谈情说爱,选择对象。
跳丧舞,又叫做"散忧祸"、"打丧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两千多年多年以前发明的一种民族舞蹈,后来土家族的子女们就一代一代地把跳丧舞传承了下来,流传至今。
人死以后,尤其是长辈百年归天以后的第一个晚上,丧家就开始了这种跳丧舞的活动。
被请的歌师傅一人击鼓领唱,还有两人帮和,边歌边舞,围着棺材一跳就是几个通宵。
跳丧舞是要给死者家属减轻悲痛,解除忧闷,以达到哀而不悲,伤而不痛的目的。
杭州人办丧事有什么讲究
逝者安息。
关于丧葬的习俗在全国各地都会有什么样的讲究。
如果你想要了解杭州丧葬习俗有什么讲究,那么看本文一定就没有错了。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杭州文化,看看其中的丧葬习俗有什么不同。
送终 杭俗:当病人弥留之际,应力求全家人全体赶齐“送终”,诸如子女、兄弟姐妹远在异乡,怕赶不上,家里人总要想方设法,让病人喝参汤“吊命”。
在外的亲人闻讯后,心急如火, 日夜兼程,尽可能赶回家“送终”。
当病人喘大气,快要断气时,“送终”的亲人抓紧为垂死者洗手脚、揩脸面,并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寿衣给他(她)换上。
报丧 长辈逝世后,即遣族人或近邻向亲友家报丧,杭人俗称“报死讯”。
报丧时,不论天晴天雨,报丧者都要用右手倒挟一把雨伞,俗称“倒挟报死伞”。
这个特殊的标志,使他一路得以方便,其他人不会路上同他罗嗦。
报丧者到了目的地不能进屋,雨伞要伞柄朝下,放在门外。
亲友一看来者的这般举动,就知道是来报死讯。
如亲友不在本地,丧家则写信报丧,报丧信,信口须用火烧焦,俗称“焦口信”,或不封信口,俗称“开口信”。
七七追荐 杭俗人死须做七(每逢7天祭祀1次)以怀念死者。
“头七”须第六日上,俗称“敲头六儿”。
头七由儿子请和尚鼓吹敲打为亡父(母)诵经拜忏。
“四七”,多由亲戚送。
“五七”,最为隆重,亲人应到齐。
杭俗前一日晚,在门口设望乡台,即用门板搭台,摆供桌椅,椅上披死者衣衫,上罩伞一把。
说是到了五七,死者要回来探望家乡亲友。
“六七”须女儿做,“七七”又称“断七”。
杭俗一般人家只做七个七。
厝柩 旧时杭俗通行“厝柩”,就是将死者棺木停放一至三年后才下葬。
清末城区厝柩之所,清波门外有叠叠山庄,钱塘门外有迎晖山庄,民国时以凤山门的南山会馆,专门停放灵柩。
其他,杭城有不少同乡会馆,亦专门为各地外乡人客死杭州而厝柩的,以便外乡人扶柩归葬家乡。
郊区农村都将死者棺木,停放在自己菜地竹园或山上,简单的盖以茅草、稻草,讲究的四周砌以砖墙,盖以灰瓦,好似小房屋一座。
天长日久,日晒雨淋,污水四溢,极不卫生。
此俗民国时即有法令制止,但令行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