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南北方风俗,冬至各地的风俗有哪些
来源 未知 发布:2024-01-17 14:19冬至南北方风俗目录
冬至南北风俗各有差异吗?
冬至各地的风俗有哪些
南北方的冬至有什么不一样?
冬至南北方风俗
冬至是中国传统的节气,也是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冬至这一天,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其中以南北方最为典型。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冬至南北方都有哪些风俗。
一、北方冬至风俗
在北方,冬至最为典型的风俗就是吃饺子。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吃一顿饺子,寓意着团圆和温暖。此外,在东北地区,还有一种叫做“冬至肉”的传统食品,是用猪肉或羊肉做成的红烧肉,也是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
二、南方冬至风俗
在南方,冬至风俗则更加多样化。首先,南方人会在冬至这一天吃汤圆,寓意着团圆和美满。此外,在南方还有一些地方会吃羊肉汤、糟羹等特色食品。而在福建地区,则有一种叫做“姜母鸭”的传统菜肴,是用老姜和鸭肉炖制而成的,也是冬至时节的美食之一。
总的来说,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冬至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各地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而在这一天,家人们也会团聚在一起,享受美食和温馨的氛围。
冬至南北风俗各有差异吗?
南方冬至风俗如下:
1、吃糍粑:按照江浙一带的传统,冬至会舂糍粑,参与的人非常多,很隆重。
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习俗。
而每逢祭祖或重大节日,或红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见的汤圆就有些不屑的被称做“小糍”。
2、吃甜丸: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
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
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
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3、吃汤圆: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
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
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
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
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4、吃烧腊: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
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
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5、吃九层糕: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节“补冬”在台湾也成俗。
冬节前日,晚饭过后,各家在厅堂搓圆。
古例搓圆时禁忌口出不祥语。
6、吃年糕:年糕年糕,年高年高。
吃年糕,就是讨一个“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头。
从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这一天,都要吃年糕。
7、吃红豆糯米饭: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以上内容来源:
冬至各地的风俗有哪些
冬至是一个民俗内容丰富的节日。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民间以中午门前的日影为测标,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
所以又称这天为“长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
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
指冬至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
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cc入苦坑”。
但农闲不能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
”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
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
“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
“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等等。
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
这也就是民间说的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人们往往在这天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
冬至为何受到历代重视?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
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
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冬。
冬至后一天叫至后。
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学生放假。
古代山东济南等地,官府庆贺如同春节,读书人也相互赠送贺片。
有的地区士大夫阶层举行酒会,叫做“消寒会”,画“消寒图”。
有的地区则画九九图,同时亲朋之间互相赠送御寒用具,农家儿童则做“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学武术,叫做“看冬”,但是没有拜贺的习惯。
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
很多地区在冬至普遍有学生拜老师和晚辈拜长辈的习俗,农家有祭祖的习俗。
民间认为,冬至是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户户用火纸剪制衣服,焚于墓前,尔后添土。
有的地区则祀祖于祠堂,仪式十分隆重。
有的地区冬至分两天过节,第一夭叫“鬼冬”,摆供祭祖,吃水饺;第二天叫 ‘人冬”,吃包子。
在古代冬至日,妇女习惯回娘家,这天开始筑地窖、织席、纺线和窖菜,妇女开始做针线。
日照民间传说冬至日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则来年大吉。
还根据冬至日期在当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来预测当年冬天的寒暖,民谣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
”
而南方的冬至风俗十分有趣,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
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
民俗中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渴祖。
冬至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
福建民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
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祠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
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南北方的冬至有什么不一样?
北方冬至节气吃饺子风俗,冬至节一过,就寓意着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的到来,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意思也就是天气最冷时候。
吃吃水饺,来防止耳朵被冻。
冬至吃水饺的风俗习惯,是因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的故事而留下的。
而在南方,南方人过冬至吃汤圆,南方过冬至就像过年一样,同时冬至也是一个团圆的日子。
所以冬至这天和家人一起吃汤圆,寓意家庭团团圆圆,和和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