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风俗图片,白族有什么风俗?
日期 2023-12-27 来源 用户推荐白族的风俗图片目录
白族的风俗图片
白族有什么风俗?
白族的介绍
白族有哪些风俗与禁忌?(白族礼仪禁忌)
白族的风俗图片
白族的主要节庆有大过年(春节)、三月街、栽秧会、火把节、尝新节等。在这些节日中,必备猪头肉和米花点心。米花点心是用糯米制成,晒干后炒至膨胀变白呈雪白色,是馈赠或待客的点心。在正月初一早晨,人们会用米花泡糖水作为早茶,寓意一年到头都能过上如花似蜜的甜日子。
除夕时,各家会带着饭菜、茶酒进行祭拜,顺序是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祭拜结束后,全家人会一起吃团圆饭。桌上摆着大铜火锅和“八大碗”。在年三十夜,男女青年会身着盛装,到水井边放鞭炮抢挑头水,以示勤劳。头水用于做汤圆、煮面条,熟后挨家挨户送到老人手里,祝贺老人安康长寿。
此外,鹤庆的白族在正月初一至十五,各户择定一日,全家身着盛装,携带鸡鸭鱼及烟酒糖茶,到高山密林中祭祀山神。祭祀时,把饭菜放在用树叶折叠而成的叶碗、叶杯里,然后就地野餐。同时,还要举行赛马、唱戏、歌舞活动。
在正月初二“请新娘客”这天,结婚的新人要去拜访男女双方的亲戚,各家亲戚都要给新娘子送上带有自己祝福的礼物。初五时,在大理古城北门外的三文笔村会举行葛根会,主要进行葛根交易和观赏楼兰崇圣寺三塔的风光,同时还有各种小商品出售和各种小吃供人享用。
此外,鸡足山作为佛教名山与朝佛圣地,在初一至十五期间也是络绎不绝的行人,满山都是欢声笑语,无比热闹。大理白族还有舞龙上刀剃赛龙舟等习俗。
如需更多白族的风俗图片,建议查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网站或图片库获取。
白族有什么风俗?
服饰:
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
女子头饰代表大理的“风花雪月”,舞蹈道具霸王鞭;男子身着扎染马褂,舞蹈道具八角鼓。
建筑:
白族具有我国石窟造像的共同点又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我国石刻艺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元明以来修建的鸡足山寺院建筑群,斗拱重叠,屋角飞翘,门窗用透雕法刻出了一层层的人物花鸟,巧夺天工,经久不圮。
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
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
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扩展资料:
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
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
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无节吃羊肚菌和检鱼包肉;中秋节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吃肥羊;冬至节吃炒养粒和羊肉汤。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曲米的红肉炖;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配加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
参考资料来源:
白族的介绍
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
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
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
。
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
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
元代以后,因受汉族的影响而改为土葬。
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
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
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编辑本段]服饰
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
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编辑本段]民居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
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编辑本段]民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
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
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
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
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
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
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 卷帐回门 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
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 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
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
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
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
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
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
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
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现在已不多见。
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
[编辑本段]宗教信仰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
佛教约于唐代晚期盛行于洱海地区,最初传来的是“婆罗门”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称“阿闺黎”,所以又名“阿阉黎(阿叱力)”教。
元明以后,内地禅宗传到大理,佛教寺院遍布各地,使洱海地区很早就有“古妙香国”的称号。
白族有哪些风俗与禁忌?(白族礼仪禁忌)
1、白族的禁忌民俗。
2、白族的禁忌是什么。
3、白族的规矩。
4、白族礼仪禁忌。
1.白族禁忌的风俗习惯员各有比较固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
2.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
3.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
4.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
5.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6.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必须到井边“汲新水”。
7.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
8.进扭时长辈上坐晚辈侍奉。
9.扩展资料: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10.白语分为大理(南部)、剑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
11.其中,怒江方言原称碧江方言,因怒江州碧江县于1986年撤销,故又改称怒江方言。
12.白族有两种民族文字,即老白文和新白文。
13.老白文是在汉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白文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文字。
14.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
15.本主白语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简称,意即“我的主人”。
16.他们是白族村社的保护神,有的一村供奉一个本主,也有几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况。
17.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联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的山川树木、虫鱼鸟兽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范人物及民间传说中的人物。
18.既有王室、贵族,也有英雄、平民。
19.既有白族人物,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
20.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节日,就是本主庙会。
21.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节庆、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庙去献祭,举凡婚丧喜庆、疾病灾害、出门远行等,也要到本主庙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