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入宅风俗娘家送灯,为何要送灯?
时间2023-12-28 00:22 参考 其他泉州入宅风俗娘家送灯目录
泉州入宅风俗娘家送灯
为何要送灯?
元宵节的礼仪
送灯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泉州入宅风俗娘家送灯
在泉州,当有人搬新家时,娘家会送红灯笼,寓意“添丁进财”。此外,还有以下风俗:
1. 新婚后首次回娘家时,娘家要准备两支“挂尾蔗”及两只活的“带路鸡”给女儿和女婿带回家种植与饲养。 甘蔗要用红带子绑住,以示祝女儿女婿同甘共苦、白头偕老。 至于那两只“带头鸡”,则是希望女儿和女婿多子多孙。
2. 如果女儿还没有生孩子,娘家要送一对灯,名为“鸡角公灯”和“白莲花灯”,预祝早生贵子。
3. 正月初四是接神日,各家各户要在门口备香桌、上果子糕,点香烧金纸,迎接去年十二月廿三送上天的神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习俗可能因地区和家庭而有所不同。
为何要送灯?
如果子女多的可以每一个子女都送一盏。
送灯,又称送花灯,中国传统民俗。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
送灯的讲究:
1.这天除了要给祖坟送灯外,每家每户每个房间都要彻夜灯明。
2.出嫁的姑娘是不允许在娘家过十五的,更不允许送娘家的灯。
只有娘家人绝人后,才由嫁出去的女儿代为送灯。
所以娘家人最忌讳嫁出去的女儿在娘家过十五或送灯,据说这样会让娘家人丁不兴旺。
所以老家有“女不观娘家灯”之说。
但媳妇可以送灯,因为她已是婆家里的人。
没有出嫁的女儿还是娘家人,可以送灯的。
元宵节的礼仪
节日礼仪:元宵节
农历的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花灯节。
因其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与春节相连,因此备受人们重视。
1. 观花灯
正月十五之夜,城镇街市上到处火树银花,彩灯耀眼。
人们制造出各种各样精美的花灯和焰火,还有的用许多灯扎成灯树,悬挂着制作精美的各种谜语,供人们观赏和猜测。
2. 闹社火
闹社火就是人们纷纷涌上街头观赏扭秧歌、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击太平鼓等娱乐表演。
这些活动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已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 吃元宵
元宵节家家吃元宵、吃饺子、吃年糕,祝福合家团圆,年年登高。
元宵节期间,除了观赏灯会,各地民间还盛行送花灯的习俗。
福建省民俗学专家方炳桂说,人们通过送花灯来表达各种各样的美好祝愿,送花灯大有讲究。
方炳桂说,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的习俗在福建已逾千年。
在福建方言中,灯与“丁”谐音,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是一样的,为了“添丁”。
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育者,第一年娘家多于正月初十送一盏“观音送子灯”,是谓送“丁”;第二年则送“孩儿坐盆灯”;第三年如女儿已生男孩,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如未生育,则送“橘子灯”。
在福州方言中,橘与“急”谐音,意为催促生育。
泉州等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莲花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
灯内点有蜡烛,花灯失火,通常视为喜事,叫作“出丁”。
方炳桂说,可送的花灯种类还有很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绵羊灯、钱鼓灯,应有尽有。
莲花灯一般送给女孩,寓意接受花灯的女孩越长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对自己温顺体贴,女孩便送男孩一盏绵羊灯;希望孩子长大有武才,大人便给孩子送关刀灯,希望孩子有文才则送状元骑马灯等。
送灯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送灯忌讳:
出门的姑娘是不允许在娘家过十五的,更不允许送娘家的灯。
只有娘家人绝人后,才由嫁出去的女代为送灯。
所以娘家人最忌讳嫁出去的女在娘家过十五或送灯,这样娘家人丁不兴旺。
所以老家有“女不观娘家灯”之说。
但媳妇可以送灯,因为她已是婆家里的人。
没有出嫁的女儿还是娘家人,可以送灯的。
习俗
送灯的习俗据说是从明初开始的。
传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无从找到父母坟墓的下落。
军师刘伯温出了个主意,说,你是皇帝,没有人能接受你的跪拜,除非你的父母。
这样吧,皇帝你令人在每个坟头前插上蜡烛,能经你跪拜而烛不灭的就是你的父母的坟墓。
朱元璋依此行事,果然如此。
从此,送灯习俗流传至今,成为商城、新县、光山老家一带最隆重的纪念祖先的一种仪式。
也有人说,刘伯温让朱元璋抛洒黄裱纸,纸落谁坟头,哪是父母的坟墓。
所以又有压坟头纸这一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