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风俗有哪些,乡宁四月会的习俗还有什么
发布:2023-12-28 参考 未知乡宁风俗有哪些目录
乡宁风俗有哪些
乡宁四月会的习俗还有什么
乡宁过年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管头镇袁家村的风俗习惯
乡宁风俗有哪些
乡宁风俗
一、传统节日
乡宁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各有特色,比如春节期间会举行舞龙舞狮、放鞭炮、吃团圆饭等活动;元宵节则有吃汤圆、猜灯谜等习俗;端午节会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则赏月、吃月饼。
二、民间艺术
乡宁地区的民间艺术丰富多样,包括刺绣、剪纸、木雕、陶艺等。这些艺术形式各具特色,是乡宁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三、饮食文化
乡宁地区的饮食文化以传统、丰盛、健康为主,当地的特色美食包括麻花、腊肉、香肠、糍粑等。这些美食在制作过程中讲究选料和工艺,口感独特,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四、婚嫁习俗
乡宁地区的婚嫁习俗丰富多彩,整个过程包括提亲、定亲、迎亲、婚宴等环节。其中提亲要选定吉日,男方家派出亲戚去女方家提亲;定亲时男方要给女方家送上聘礼;迎亲当天新郎要亲自去女方家迎接新娘,并举行拜堂仪式;婚宴则是招待亲朋好友的宴席。
五、丧葬习俗
乡宁地区的丧葬习俗比较传统,整个过程包括报丧、招魂、置备棺材、守灵、出殡等环节。其中报丧要在人死后第一时间通知亲友;招魂则是为了安抚死者的灵魂;置备棺材要选择优质的木材制作;守灵期间家人要守在死者身边,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缅怀;出殡当天要将遗体送往墓地安葬。
六、建筑风格
乡宁地区的建筑风格以传统民居为主,多为土木结构,屋顶采用瓦片覆盖。这些民居在建造过程中讲究风水和布局,内部装修和家具摆设也有一定的讲究。此外,乡宁地区还有一些古建筑和庙宇,如文庙、武庙等,这些建筑风格独特,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七、地方方言
乡宁地区的地方方言属于晋语系,与普通话有一定差异。当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交流,表达方式和词汇与普通话有所不同。虽然方言的普及程度不如普通话高,但在当地仍被广泛使用。
八、民间信仰
乡宁地区的民间信仰丰富多样,包括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等。当地人民相信神灵能够保佑家庭平安、五谷丰登等,因此会定期举行祭祀活动。此外,乡宁人民还重视祖先的祭祀和传承,认为祖先的灵魂能够保佑家族的繁荣昌盛。在民间信仰中,还有一些神话传说和故事,如关于龙王、土地公等神灵的传说,这些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丰富了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
乡宁四月会的习俗还有什么
乡宁四月八“油糕会”的渊源与由来 四月八(又名浴佛节、佛诞节、龙华会,灌佛会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起的宗教节日。
四月八浴佛的习俗在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东渐而传入我国西域,然后从西域的门户 ── 敦煌传入中原和全国其他地方。
此风俗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教,民间佛教信仰遂至高潮。
伴随着佛教的盛行,浴佛节自然成了佛教信徒们的重要节日。
那么,四月八最初传入乡宁是什么年代、以什么样的形式,现在无从考证。
但是,传统庙会“迎神赛会”的主旨确是不容质疑的。
裾史志记载:乡宁县的四月八传统古庙会,兴于唐而成于宋,宋建隆三年(公元 962 年)始有记载,明请年间达到鼎盛,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庙会起初,是在距离县城十五里地樊家坪村南的柏山(俗称猪头山)上举行荀息祠集会,祭祀晋国大夫荀息。
后来转移到县城西的结义庙,改祭关公、张飞和刘备。
在周遍的河南、陕西、四川、甘肃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当时,只要古会一开始,城里的厨师和周遍的能人们便亮起了显功夫、亮手艺的把势,争相摆摊设点抱油糕、炸油糕、吆喝油糕、卖油糕进行着加工油糕、兜售油糕的生意。
不仅为十村八乡的乡邻和外来的客商送上了独有的风味食品,也为古香古色的庙会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演绎出了长达千余年的民俗盛会。
因此,久而久之,大家便把“四月八”的传统庙会称其为乡宁的“油糕会”,历久不衰。
乡宁油糕以 “ 皮脆肉软,味道甜美 ” 而享有盛名。
很早以来,油糕就被热情好客的乡宁人当作美味佳肴,也是当地招待客人的上等风味名吃。
大家取 “ 糕 ” 为 “ 高 ” 的谐音,把吃油糕当作一种传承吉祥的载体流传下来。
逢年过节、款待亲朋、欢聚贺喜,油糕都是餐中的珍品。
为此乡宁县城一年一度的 “ 四月八 ” 古会便成了当地吃油糕的鼎盛之日。
“ 油糕会 ” 期间,乡宁县山城便成了一个油糕的世界、油糕的乐园、油糕的博览会。
大街小巷处处支油锅、搭帐篷,油糕摊点多达百十家之多。
每个油糕摊前,被人围得水泄不通。
油糕锅里现炸现卖捞出的油糕,常常不能满足等候群众的需要。
到这里赶 “ 油糕会 ” 的群众,也常常把吃油糕佐以芥末拌凉粉为美、为乐,甚至闹出许多类似“吃油糕烧脊背”的趣事。
乡间一些年纪大或患病不能出门进县城的老人、年长者、病人,常常让人捎回几包油糕,在家中饱餐后以图过瘾,尽享其乐。
因而,乡宁县境内有 “ 宁穷一年,不穷一天 ” , “ 四月无钱,枉活一年 ” 的民间谚语。
由此,乡宁县历史上的 “ 四月八 ” 油糕会,便年复一年的名闻陕、晋、豫三省边界, “ 油糕会 ” 盛况也跃居邻县集会之冠。
通常会期一般以每年农历的四月六日开始,四月十六日结束, 各类商业、贸易、物资交流也同时遥相呼应,渐渐的热闹了起来 。
乡宁过年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乡宁——枣花馍馍送亲友
乡宁的春节,承继了整个晋南热烈、浓重的风格。
按照乡宁的传统习俗,正月初一到初五是不许动火做饭的,因此人们要在春节前把面食准备好。
但现在“不生火做饭”的习俗已经改变,但在年前准备面食的风俗还是保存了下来。
蒸“枣花馍”是家家户户最开心的事儿,春节期间蒸年枣花馍不仅供自家食用,它还是正月拜年走亲戚时的主要馈赠礼物。
因此蒸馍时,在数量上要比平时多得多。
在农村,街坊邻居,三五合伙儿,互相帮忙,往往一户人家要蒸上一整天,待到天黑时,户均一百二十多个枣花馍也就蒸成了。
枣花馍分为两种,即“大馍”和“小馍”。
“大馍”是给比自己辈分大的亲友准备的,“小馍”是给平辈亲友准备的。
枣花馍的样子像一把金“如意”,美味自不必说。
“枣花馍”,和乡宁人的“年”贴得最近。
红枣和面粉,谁家都有,做成枣花馍,最普通却最有年味儿。
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管头镇袁家村的风俗习惯
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
民间玩具、民间雕刻、民间木版画
太原曲艺、山西戏曲、唱票
山西民间刺绣:绣荷包、绣衣、童帽、耳套、肚兜、马甲、童鞋、绣鞋、鞋垫、围嘴、钱袋面、腰包、窑帘、信插
山西民间年画:福寿图、献寿图、福寿中堂、麻姑献寿、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祖国花朵、木版年画、戏曲年画、门神年画、春节门画、春联、窗花
山西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
黄河灯会、太原社火
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
威风锣鼓、绛州鼓乐
正月十五闹红火图片集
清徐背棍、铁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