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的风俗 湖北,湖北过年的风俗和传统是什么?
发布 2023-12-26 23:08 参考 其他过小年的风俗 湖北目录
过小年的风俗 湖北
湖北过年的风俗和传统是什么?
湖北过春节习俗有哪些呢?
洪湖过春节的习俗和对应时间
过小年的风俗 湖北
过小年的风俗在湖北主要表现为家家户户会守岁,家家户户会设桌摆设,准备好吃的,糖果、蜜饯、年糕、豆沙等,以表示迎接新春的到来。同时还会准备一些生活用品,祈求一年来安康、安宁,收入丰厚。在守岁的过程中,大家一起聊天、谈论琐事,形成一种亲人之间交流的氛围。此外,湖北人过小年时,人们会把新衣服洗净晒干后穿上。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湖北过小年的风俗的资料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湖北过年的风俗和传统是什么?
1、襄阳:除夕吃荸荠大年初一吃饺
在襄阳,老百姓过年一般会在年前一个月做准备。
灌香肠、缠缠蹄、腌制各种鸡鸭鱼肉等腊味,准备各种年货。
而在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的这一天,襄阳人大都会买来灶饼,供于桌上,全家围在一起,一人吃一个,预示新一年甜蜜和幸福。
2、恩施:杀年猪、打糍粑
恩施地区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民族文化如一朵奇葩一般,展现了它的独特魅力。
恩施地区过年大概都在腊月二十之后就开始做准备,几乎每家每户都要杀猪,而且杀猪的时候也会请邻居到家里吃疱汤,同时这也是孩子们期待的时候。
3、武汉:除夕“咵天”到凌晨
除夕,武汉人要贴对联门神、贴福字、贴窗花,要祭祖,吃团年饭,一家人团员的围坐在一块,边吃边咵,一直到转钟,才算完成了守岁。
零点一到,小辈便会向长辈拜年,长辈把准备好的压岁钱给伢儿们。
4、荆州:鱼糕、鱼圆不可少
在荆州的农历除夕,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大桌丰盛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
有许多菜更是荆州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且每样菜都有着寓意。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物产丰富,鱼米之乡,比如,鱼糕、鱼圆、全鱼等都是不可少的,另外,炸春卷、发菜也都列在其中。
5、仙桃:“沔阳三蒸”与“沔阳三腊”
仙桃地区,以前都是在晚上阖家团圆吃年夜饭,现在一般是中午夫妻俩会娘家吃年饭,然后一起回婆家团聚。
由于年饭已经不局限于晚上吃,所以现在一般只说“年饭”或“团圆饭”。
湖北过春节习俗有哪些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湖北过春节习俗。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
在湖北,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
有民谣云:“二十三,送灯盏;二十四,剔鱼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猪肉;二十七,除脏迹;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家有。
”一直和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年,不管在物资短缺年代还是经济发达时期,从来都是人们渴盼的特殊节日。
湖北省群艺馆研究员、《楚风楚俗》等湖北风俗画册的拍摄者吴志坚感慨,“龙凤呈祥、高跷龙灯、海马、赶象、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浓郁的荆风楚韵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朴的湖北年俗,实在让人大开眼界!” “谈年饭”边吃边聊迎新年 武汉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边地区(沔阳、汉阳、黄陂、孝感等地)迁入的,因此,武汉的过年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除了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过小年时要请灶神,除夕这天,男人还要将水缸挑满,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喜事一起来”。
等到了年三十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上一顿丰盛的“谈年饭”(如今多称为“团年饭”)。
武汉的年夜饭,一般要上“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
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转钟,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谈年”,还得边吃饭边聊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互表祝福。
湖北过春节习俗还有哪些呢? 除夕夜漫山遍野“点坟灯” 在湖北江汉平原上,特别是农村地区,每到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习惯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灯”,也叫“送灯亮”。
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坟上,再点上蜡烛祭祖。
不过,这种风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
最让吴志坚难忘的,是到湖北十堰郧西县“上坟灯”的经历,有一年,他还特意带儿子一起去郧西过年。
十五晚“赶毛狗”唱“灯歌” “耍毛狗,耍毛狗,耍到你家灶门口……”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还流传着“赶毛狗”的歌谣。
毛狗就是狐狸。
它原来和人是朋友,但却常偷鸡吃。
激怒人类放火烧了它的老窝。
从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烧草竹赶毛狗的风俗。
“赶毛狗”的风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
据说,只有赶走了毛狗才会六畜平安,田地不长杂草。
“利川灯歌”起源于利川市柏杨一带,距今有上百年历史。
利川灯歌中的众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
有记载从清朝开始,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现在知名的“龙船调”前身就是利川灯歌。
目前,《利川灯歌》已经成功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而在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正月十五晚,还有唱“灯歌”的风俗。
一到十五的晚上,当地农民就会组成几十人的队伍,高举着扎成龙形的花灯,走街串巷,经过谁家门口,谁家就放鞭炮,几热闹。
如果队伍停在了谁家门口,就会开始唱“灯歌”,周围会唱的人都会跟着唱…… 通过以上对于湖北过春节习俗介绍,大家记下了吗?
洪湖过春节的习俗和对应时间
一、过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老鼠嫁姑娘日”,这天是不能放鞭炮的,不能大声说话,不然,人吵老鼠一天,老鼠就会吵人一年。
洪湖东片龙囗燕窝等乡镇风俗相反,这天,家家户户小孩敲破瓢子,大声咒骂老鼠。
二、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俗称大年三十。
这天,首先要打扫室内外卫生,备足正月初一至初三的生活用水,大门上贴春联或门神,将“开门大发”字样贴在左侧大门上,然后开始祭祖。
有钱的人家设祭桌,燃烛烧香,供祖先牌位和三牲(猪头,羊头,牛头之一)、荤菜、金银元宝。
普通人家只供祖先牌位,燃烛烧香,供祭米。
接着全家忙着做各种美食的年饭,满桌丰盛的菜肴做熟后,在大门外燃放鞭炮,然后关上大门,全家族男女长幼按辈分入席,阖家团聚吃饭,称为吃“团年饭”。
饭后,大家洗澡,穿上新衣服,为祖坟上灯,烧钱化纸。
到夜晚,家里所有灯具都点亮,代表来年全家将会红红火火。
特别是堂屋(客厅)灯火通明,然后全家族聚集在一起,打牌娱乐通宵达旦不睡觉,称为“守岁”。
三、过年
农历正月初一,又称“过大年”。
凌晨零点,全家举灯笼至门外,按历书(皇历)选定的方位焚烧“发财”等物,放鞭炮,望天跪拜,乞求老天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大吉,俗称“出行”。
之后,幼辈依次向长辈拜年,长辈分别给拜年的幼辈发红包“压岁钱”。
这也是小孩们过年“守岁”,强打精神,彻夜不睡的动力。
黎明,全家男子上祖坟燃香祭奠,完成后街坊邻里之间相互道贺拜年,俗称“拜跑年”。
初二,女儿女婿牵儿带女,拎着大包小包的烟酒和新堤鸡蛋糕等礼物,前往岳父岳母家拜年,外孙给外公外婆拜年,外公外婆给孙辈红包。
初三、初四开始到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大家欢聚在一起喝酒吃饭,大街上游人如织,唱花古戏的,唱皮影戏的,舞狮的,玩龙灯的,划彩船的,甩板蹬龙的,到处都是。
热闹一直到正月十五才完毕。
四、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春节活动的最后一天,新堤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这天,家家蒸米团子,新堤和西片乡镇做汤圆,东片乡镇龙囗燕窝一带做叠汤圆(元宵),新堤街上竞相玩龙灯、耍凤灯、踩高跷、舞蚌壳精、划采莲船等。
晚上,新堤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说法,城乡万家灯火,花灯竞放,全家出游,满街灯光溢彩,布做的龙灯、草把扎的龙灯串乡入户,锣鼓声、喝彩声、鞭炮声彻夜不绝。
孩子们提着各色各样的灯笼尽情玩耍,走遍大街小巷,穿遍屋内每一角落,边走边念“嗬去,嗬去,赶毛狗!”等词语。
过年禁忌很多:正月初一至初三,所有生活用水都不准外泼。
扫地只能从大门向内扫,垃圾堆放屋内,原因是中国传统认为水属财,垃圾也是家财的组成部分。
所以千万不能丢弃门外,不然,一年之内都发不了财。
也不能说“死”、“病”、“鬼”等一些不吉利之话,更不能骂脏话,因为这些话会招来不吉利。
等到初三举行“送年”仪式后,禁忌取消,一切恢复正常。
过年饮食很讲究,早上起床吃兰花根、雪枣、京果、皮子、果子、玉兰片、炒米糖等点心,喝鸡蛋米酒或者冲猪油糯米粉子吃,称为吃“干茶”,然后早餐吃九个卤菜碟子,主食煮绿豆皮子,肉丝鸡蛋面,汤水泡炒米吃,称为吃“湿茶”。
午餐和晩餐最丰盛,有四盘四碗、四盘八碗或十大碗之分。
蒸肉、蒸鱼、蒸藕、肉丸、鱼丸、藕丸、红烧野鸭或大雁、猪筒子骨煨藕汤是必不可少的。
晚上宵夜,喝银耳莲子汤、粉丝鸡汤等。
富人家则喝人参燕窝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