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泉州春节风俗,在福建泉州怎么过年?
时间 2023-12-26 23:12 来源 网络闽南泉州春节风俗目录
闽南泉州春节风俗
在福建泉州怎么过年?
泉州“过大年”都有什么民俗
泉州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闽南泉州春节风俗
闽南泉州春节风俗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泉州春节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下面就泉州春节风俗进行介绍。
一、扫尘迎新
春节前,泉州人要彻底打扫家里卫生,整理家什,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等。这既是传统习惯,也是保持家庭环境卫生的必要措施。在春节前扫尘,可以祛除晦气,使家庭清爽、整洁,焕然一新。
二、祭祖敬神
泉州人注重祭祖敬神,认为春节是新年的起点,必须先祭祀祖先、敬奉神明。除夕夜,家中老人会率领子孙在祠堂或家宅中摆设供品,焚香燃烛,礼拜天地祖先后再饮酒食素,全家大小虔诚礼拜,祈祷来年平安顺利。
三、贴春联
春联是泉州春节期间的重要元素之一。在除夕之前,人们会在门框或门楣上贴上红纸写的春联,以示喜庆和祝福。春联的内容多为吉祥话语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迎春接福”、“岁岁平安”等。
四、吃团圆饭
除夕夜是泉州人团聚的重要时刻。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菜肴丰盛,寓意吉祥。鱼是团圆饭中的必备菜品,寓意年年有余。此外,还有年糕、糖果等甜点小吃,寓意生活甜甜蜜蜜。
五、守岁迎春
在除夕夜,泉州人有守岁的习惯。家人会围坐在一起,聊天娱乐,等待新年的到来。等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全家人会一起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新春的到来。
六、压岁钱
在泉州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以示祝福和关爱。压岁钱的多少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定,但主要是表达长辈的心意。晚辈也会向长辈拜年祝福,表达孝心和感激之情。
七、拜年走亲
在春节期间,泉州人会互相拜年祝福。人们会前往亲朋好友家中拜访,送上祝福的话语和礼物。此外,人们还会前往寺庙烧香祈福,参加庙会和民俗活动,体验地方文化传统。这些活动既增加了亲情友情,也传承了地方文化。
八、燃放炮竹
燃放炮竹是泉州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在除夕夜和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或空旷地方燃放炮竹,以驱邪避煞、迎接新春吉祥。不过燃放炮竹需要注意安全事项,避免造成火灾或人员伤害。
在福建泉州怎么过年?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敬天公、贺正”泉州过新年风俗
过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
民谣云:“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
敬天公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
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
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
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团拜
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载云:“元正贺礼,乡老相约聚拜,省往复之烦。
郡守、县令率僚属会焉。
旧于贡闱,后于承天寺,至淳佑间(1241一1252年)乃即泮宫。
邻里则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岁推一人,具酒果为礼。
今此礼废。
”解放后又恢复。
压岁钱
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
忌饮茶水,忌吃稀饭,如此即可避免以后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饭,以整叶煮的菜为佐,俗称“长命菜”。
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杀。
所有食物如须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
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
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镇压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灯,寓祥光永驻。
泉州“过大年”都有什么民俗
泉州春节风俗习惯介绍 正月初一 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
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
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
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过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
民谣云: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 敬天公: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
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
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 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
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女儿回娘家“贺正”,是在正月初二。
出嫁的女儿要偕同女婿、儿女携礼回娘家,娘家备丰盛午餐接待
泉州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泉州过年的风俗有如下:
1、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2、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必须跟有“半子”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
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
3、初三这天大家一般都睡得很晚。
据说,以前对去世未满一周年的亲人是在初三这一天举行祭奠仪式的,这一天不喜欢别人来拜年。
或许是从除夕到初二,一直是忙碌并高兴着,有些累了,初三不互访拜年,刚好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所以闽南顺口溜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得饱”的说法。
4、初四这天是“迎神日”,亦称“接神日”。
据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家家户户把诸神送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同时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善恶诸事。
5、初五大家过节后开始忙事了,商铺开张,农民下地,所以闽南顺口溜有“初五过开(过完节日,准备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