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服丧期间风俗,服丧期间能做什么?

服丧期间风俗,服丧期间能做什么?

来源 网络转载 发布2023-12-27

服丧期间风俗目录

服丧期间风俗

服丧期间能做什么?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有哪些

丧事的习俗和忌讳

服丧期间风俗

服丧期间风俗

一、守丧期

守丧期是服丧期间最重要的风俗之一,是指在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家人需要遵守一系列的丧葬礼仪,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习俗,守丧期的长短和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守丧期间需要在家中设立灵堂,悬挂遗像,穿着孝服,禁止娱乐和婚嫁等喜庆活动,同时还要遵守一些其他的禁忌。

二、服丧服

服丧服是指在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家人需要穿着特殊的服装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习俗中,服丧服的样式和颜色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服丧服的颜色以白色或黑色为主,男性和女性穿着也有所不同。在服丧期间,家人需要时刻穿着孝服,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三、居丧礼

居丧礼是指在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家人需要遵守的礼仪规范和生活习惯。居丧礼的具体要求因地区和民族习俗而异,但一般来说,家人需要保持安静、肃穆的生活环境,避免喧哗和娱乐活动,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和起居等方面的生活习惯。在居丧期间,家人还需要定期举行一些仪式,如祭奠、烧纸等,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

四、殡葬礼

殡葬礼是指亲人去世后的葬礼仪式,是服丧期间的一项重要风俗。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习俗中,殡葬礼的具体程序和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殡葬礼包括沐浴更衣、设灵堂、吊唁、出殡、安葬等环节。在殡葬礼上,家人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进行,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五、祭奠礼

祭奠礼是指在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家人和亲友们举行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习俗中,祭奠礼的具体程序和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祭奠礼包括烧香、烧纸、献花、上酒、上饭等环节。在祭奠礼上,家人需要按照一定的礼仪程序进行,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六、守孝期

服丧期间能做什么?

如果舅舅突然过世了,在外地工作的外甥必须回去服丧。

死者的嫡系子孙,批麻戴孝;旁系子孙,戴孝不批麻。

死者有曾孙时,谓之“白喜”。

曾孙戴孝,鞋帽上有红布条。

持供品吊唁,近亲给孝袍、孝帽各1件;远亲给孝带1条,男人系在腰间,女人系在头上。

死者儿女穿孝3年,父母双亡,其鞋为全白;只亡1人,其鞋面大部分蒙白布。

守孝期间,儿女不给长辈拜年,不办喜事。

丧服:

大功

大功是用熟麻布做成的丧服,比齐衰稍细,比小功稍粗。

“功”同“工”,意思是做工很粗,故称大功。

这种丧服要穿九个月。

比如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等服丧,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都要穿这种丧服。

小功

小功也是用熟麻布做成的丧服,比大功稍细,故称小功。

这种丧服要穿五个月。

比如为本宗的曾祖父母、堂姑母、已出嫁的堂姊妹等服丧,为母系一支中的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都要穿这种丧服。

以上内容参考

以上内容参考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有哪些

停尸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

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

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

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

同时,家里人还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这叫做"含口钱"。

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给死人烧纸锭、锡箔之类的信物,就是"烧落地纸"。

报丧仪式

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就要选日子报丧。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

报丧仪式早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家,也要照例过去报丧。

旧时北京的丧葬讣文是比较严格的。

人死了以后,亲属就要把消息告诉给亲友。

报丧用的讣闻,一般只写亡人生前的官衔、品级,不写亡人的履历和生平事迹。

在汉族的观念里,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招魂、送魂仪式

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

丧家在门前树起招魂幡,或者挂上魂帛。

做‘七’仪式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

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

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吊唁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

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属,死者家属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礼。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首先要布置灵堂,点燃长明灯。

接下来就要举行开吊仪式。

现在城市,吊唁仪式已经大大简化了,主要是遗体告别和开追悼会。

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殓仪式。

殓衣穿好后,有些地方要还要举行开光明和抿目等的活动。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

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

"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这就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所以举行大殓仪式非常隆重。

尸体、殉葬物放妥后,接着要钉棺盖,民间称为"镇钉"。

镇钉一般要用七根钉子,俗称"子孙钉",据说这样能够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

入殓后,雨打棺。

否则,以为后代子孙会遭贫寒。

入殓前后,停棺在堂,直至出殡。

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戴丧服。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出丧择日仪式

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

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

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

出丧择日仪式甚是简单,有时只需翻翻皇历或问问"阴阳先生"即可。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

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

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

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

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

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

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

最后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

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

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

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

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

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

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

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

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

丧事的习俗和忌讳

旧时儿子死了父亲称孤子,死了母亲称哀子,父母都死了称孤哀子。

父死称失估,母死称失恃,估和恃都是依靠的意思,意思是父母死了失去了依靠。

旧时丧帖书有一定程式,遣词用句和称谓都十分考究,父亲去世,要写“正寝”“严制”,自称“孤子”。

母亲去世,则写“内寝”、“慈制”,自称“哀子”。

若父母双亡,自称“孤哀子”。

结尾用词要按丧服轻重分别写上“泣血稽颡”、“稽首”、“拉泪”、”拭泪”、“泻泪”等。

与丧事有关的习俗和忌讳

1、父母死,子女在大门口贴“当大事”,但如果死者的父母尚在,不可贴当大事;父亲在,母亲死,不可贴当大事。

2、丧事时,帮单上称他人的名字叫芳名“芳意从草,意思是坟上长草,所以称芳名,而喜庆时称别人的名字为鸿名,鸿,音从红意为喜庆。

3、父母死,守者孝三年叫大墙,守孝一年的叫小墙,父母的丧事期间,不能洗脸、梳头、喝酒、不得嘻笑打闹,吃饭时不能坐凳子。

小墙期内,外出做客不可做首席。

4、父母老,次年的春联应用黄色或者蓝色的对联。

有的贴一年,有的贴三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