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风俗有哪些,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日期2023-12-27 03时 参考 用户推荐清明的风俗有哪些目录
清明的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的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风俗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主要风俗。
1.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风俗活动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杂草,添土修坟,献上鲜花、水果等物品,并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不同地区的人们还会根据当地的习俗,进行烧纸钱、燃香、放鞭炮等仪式。
2. 踏青赏花
清明节正值春季,天气晴朗,草木萌发,是人们踏青赏花的好时节。人们会到公园、山野、湖畔等地踏青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人们还会开展各种户外活动,如野餐、野营、钓鱼等,享受春天的乐趣。
3. 食清明饼
清明饼是清明节的传统食品之一,是用糯米粉和馅料制成的圆形饼状点心。人们会在清明节期间食用清明饼,以示纪念祖先和庆祝节日。不同地区的清明饼口味和做法略有不同,但大多以糯米粉、芝麻、花生、糖等为主要原料。
4. 插柳戴柳
插柳戴柳是清明节的传统风俗之一。人们会在清明节期间折下嫩柳枝,插在家中或墓地前,寓意着纪念祖先和祈求幸福。同时,人们还会将柳枝编成环状,戴在头上或手腕上,以示吉祥如意。
5.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传统娱乐活动之一。
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如下:
1、浙江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浙江桐乡民间流传着“清明大如年”的俗语。
桐乡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其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清明轧蚕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
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
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
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
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
2、北京清明节习俗
传统的“寒食节”又称“换火节”,说的是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只能吃凉食了。
因此旧时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准备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
寒食十三绝是什么?有一种说法,“寒食十三绝”具体包括:蹄烧饼、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糖卷馃、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
另版“寒食十三绝”:奶油炸糕、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面茶、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
3、广东清明节习俗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
“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4、重庆清明节习俗
重庆人在清明这天,也有吃寒食的习俗。
过去人们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锅魁加卤菜、凉菜。
这种锅魁里面夹的“和菜”,由粉丝、莴笋丝、肉丝(或鸡丝),加上春芽凉拌而成。
扫墓一般都在郊外,相当于春游,一大家子人还会带上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
当时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
俗话说,“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是否有“挂青”,成了一个家庭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兴旺发达,是否父慈子孝的标志。
5、江苏清明节习俗
常州人清明节一大早,家家户户门框上要插柳条和桃花枝,以鲜艳的红绿祛除隔年的邪祟。
而小孩子则是把柳枝编成圆形环圈戴在头上,或把柳枝连叶带皮捋到顶梢,成一柔软可以抖动的“柳球”。
也有人家将艳丽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门环上,以示清明临门,平安报春,藉以辟邪,带来福祉。
除了这些,清明节当天,常州人早饭会吃没有馅的糯米大团子。
大团子是春节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节。
清明那天,拿出大团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锅用油煎,根据自己的口味放糖或盐。
也有人家会放点柳叶在里面,意为添“青”。
常州人还有在清明节吃青团子的习俗,做青团子要到田头路边去采一种叫“绿茱头”的野生植物叶子,回来后洗净,揉出绿汁液来,经过滤煮沸后和米粉而做成青团子。
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风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的习俗:
1、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2、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据考古,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3、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4、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5、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该节日的习俗主要有扫墓祭祀、踏青、吃青团、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插柳等,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祭祖扫墓。
清明扫墓俗称上坟,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二、折柳赠别。
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清明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柳”与“留”谐音,有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
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三、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叫做千秋,后来才改为秋千。
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
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
清明荡秋千的习俗不仅能锻炼身体,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
四、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当时叫“牵钩”“钩强”,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
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
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五、蹴鞠。
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
《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
六、踏青。
踏青也称作春游。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
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一直相传至今。
七、吃鸡蛋。
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八、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九、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
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十、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
等女儿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幸福美满。
清明节的来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
清明节的故事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
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
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
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
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以上就是关于清明节的一些习俗、来历、以及故事传说的知识介绍了,大家还有什么补充欢迎底下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