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蒙古族风俗服饰饮食,蒙古族的特色饮食 100字

蒙古族风俗服饰饮食,蒙古族的特色饮食 100字

时间:2024-03-13 14:40 来源 知识库

蒙古族风俗服饰饮食目录

蒙古族服装特点饮食节日

蒙古族的特色饮食 100字

内蒙古服饰、饮食、民居的特点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风俗服饰和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石羊皮”、“白袍”、“青袍”、“高脚靴”等。其中,石羊皮是蒙古族传统服饰的代表,它是用羊皮制成的,外面覆盖着石灰和石膏,使其具有防水、防风、保暖的功能。白袍和青袍则是蒙古族男女的传统上衣,高脚靴则是蒙古族传统鞋子,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蒙古族的饮食文化以草原风味为主,主要有奶制品、肉类和饮品。奶制品包括酸奶、奶酪、奶茶等,肉类则以羊肉为主,配以牛肉、马肉等。蒙古族的饮品以奶茶为代表,奶茶是蒙古族人民日常饮品,具有醇厚的口感和滋养的功效。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和饮食文化,是蒙古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蒙古族服装特点饮食节日

一、蒙古族服装特点

蒙古族的服饰是受蒙古草原生活环境决定的。

服饰中,长袍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服饰,袍子肥大,不开叉。

过去牧区的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以绸缎﹑棉布做衣面的;夏季穿布类;颜色爱用红﹑黄﹑深蓝色。

冬季牧人放牧时可以暖身御寒,夏季可以防止蚊虫叮咬。

农区农民多穿布衣,有长袍(开叉)﹑棉衣﹑棉袄﹑衬衣﹑衬衫等,冬天多穿毡靴﹑靰鞡,穿高筒靴的少,也扎腰带。

男子喜戴蓝﹑黑﹑褐色的帽子,也有用绸子把头缠上的。

女子都用红﹑蓝色的布把头缠上,冬季和男人一样戴上圆锥形的帽子。

二、蒙古族饮食特点

蒙古族牧区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以粮食﹑蔬菜为辅。

奶品有、奶疙瘩﹑奶干﹑奶酪﹑奶油﹑酸奶等。

早晨吃炒米喝奶茶,茶中加上酥油和少许青盐,味道鲜美可口。

中午和晚上多喜吃牛﹑羊肉。

是牧民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煮好后少加些鲜奶。

牧民烧饭﹑煮茶的主要燃料是牛粪,火焰恰到好处。

农村以粮食为主,奶食为辅。

如今经济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善了许多,除肉食外,各地冬夏都能吃到新鲜蔬菜。

三、蒙古族节日特点

蒙古族重要节日有春节﹑兴畜节和那达慕等。

其中,那达慕是蒙古族最为盛大、影响广泛的节日。

“那达慕”,系“娱乐”或“游戏”的意思,每年7﹑8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

大会召开时,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乘车骑马,云集在碧绿丰美的草原。

他们或参加比赛,或专程赶来参观娱乐。

传统的上只举行射箭﹑赛马和摔跤的比赛;现代那达慕从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

除了传统的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射箭比赛之外,还增添了其他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内容,同时开展经贸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表彰。

那达慕大会上的摔跤比赛,最引人入胜的是民族式摔跤。

脸色黝黑﹑身体魁伟的摔跤手上身穿着镶有铜钉的黑色摔跤衣“昭德格”,下穿白色跤裤,腰系彩绸做成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袒胸露背,有的跤手还在脖子上围着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跤手们跳着雄健的“鹰步”上场,对方的摔跤手也按着民族古老的传统风格,挥舞双臂,犹如雄鹰展翅,勇士们的搏斗就开始了。

扩展资料

蒙古族的文化活动:

一、蒙古族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

”反映了内蒙古民歌之多。

蒙古民歌可分为长短调两种体裁,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听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二、是蒙古人民最喜爱的,因琴杆上端雕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

最早的马头琴称为“奚琴”或“胡琴”,起源于的“奚”(即库莫奚),清末称作“潮尔”。

演奏形式多半是独奏,或是自拉自唱。

马头琴拉出来的声音辽阔低沉,悠扬动听,仿佛把人们带进茫茫无边的草原。

三、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舞蹈有马刀舞﹑筷子﹑安代﹑驯马手、小青马等。

通过草原马上生活提炼而成的马舞,造型挺拔豪迈,步伐洒脱轻盈,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腾跳之间,都使人感到骏马的纵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

蒙古族的特色饮食 100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

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

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

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

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

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

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

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

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

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

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内蒙古服饰、饮食、民居的特点

一、内蒙古服饰:

大体分为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四个部分。

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

男子冬季多戴尖顶大耳的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或礼帽。

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长袍,穿长袍时腰带是必备的,靴子尖稍向上翘起。

二、饮食:

1、蒙古族人的传统饮食比较粗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为主要原料。

烹调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以烤最为著名。

崇尚丰满实在,注重原料的本味。

特色美食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酪、马奶酒、莜麦面、资山熏鸡、肉干、饼、蒙古馅饼、蜜、德兴元等。

2、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种。

白食叫查干伊德,是牛、马、羊、骆驼的。

红食蒙古语叫乌兰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制品。

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习惯,白色表示纯洁、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礼遇。

3、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

主人将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哈达上,唱起,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不可推让,谢绝主人的敬酒。

三、民居

1、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2、“”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是“家”、“屋”的意思。

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1)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2)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

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扩展资料:

1、内蒙古自治区,通称内蒙古,简称“蒙”。

首府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横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接邻八个省区,是中国邻省较多的之一。

全区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型的地貌区,全区由于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复杂多样的气候。

2、内蒙古资源储量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积居全中国第一,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牧区。

参考资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