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日来历风俗,纪念日节日的由来
时间 2024-03-12 02:27:26 参考 网络转载纪念日来历风俗目录
中国最重要的6个节日由来
纪念日节日的由来
腊八节来历啊
纪念日是指为了纪念某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而设立的节日或纪念活动。纪念日的来历和风俗因其不同的主题而各有不同。
。
1. 国际劳动节。
。
来历:1889年,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决定每年的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以纪念全球劳动者的奋斗和取得的成就。
。
风俗:各国劳动组织会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如游行、集会等,以表彰劳动者的贡献和权利。
。
2. 全国妇女节。
。
来历:1924年,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宋庆龄倡议,在3月8日设立全国妇女节,以纪念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
。
风俗:在这一天,各地会举行庆祝活动,如女性主题的文艺演出、女性权益论坛、女性创业大赛等。
。
3. 全国爱耳日。
。
来历:2006年,中国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倡议,将3月3日设为全国爱耳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耳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
风俗:在这一天,各地会开展爱耳日宣传活动,如义诊、科普讲座、耳机安全教育等。
。
4. 国际儿童节。
。
来历:1954年,国际儿童福利机构提出以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旨在呼吁全球社会关注儿童权益和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
风俗:各地会举办儿童主题的庆祝活动,如儿童艺术展、儿童运动会、儿童文艺表演等。
。
5. 世界环境日。
。
来历:1972年,联合国于6月5日召开了第一次环境会议,决定将6月5日设为世界环境日,以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风俗:各地会开展环境保护主题的活动,如环境清理、绿化行动、低碳生活倡导等。同时,也会举办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中国最重要的6个节日由来
中国最重要的6个节日: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3.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八)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5.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6.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春节由来
“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
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
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
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
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元宵节由来
据记载,元宵节起源于汉代。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后来,周勃、陈平等人协力铲除吕氏势力,拥刘恒为汉文帝。
由于剪除吕氏宗族那天晚上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文帝上台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都会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在古代,宵就是夜的意思,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这样将正月十五定为了元宵节。
清明节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也是清明节的由来。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中秋节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重阳节来历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纪念日节日的由来
纪念日是指发生过重大事情值得纪念的日子。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有些日子,我们是永远不应该忘记的,因此,每年到了那个时候,我们都要纪念。
纪念的范围比较广泛,国家有纪念日,家乡有纪念日,家庭有纪念日,甚至我们个人也有纪念日。
腊八节来历啊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
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