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普米族的风俗习惯,关于龙的民族风俗

普米族的风俗习惯,关于龙的民族风俗

参考 用户推荐 时间2024-03-12 03时

普米族的风俗习惯目录

云南普米族有什么婚俗?

关于龙的民族风俗

普米族有什么爱好没啊?

普米族是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

1. 婚礼:普米族的婚礼通常会持续3天,第一天是准备工作,第二天是迎亲和拜堂,第三天是送嫁妆和婚宴。在婚礼上,新娘会穿上红色的嫁衣,新郎则会穿上传统的普米族服装。

2. 藏经:普米族信奉原始宗教,他们认为藏经可以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和家庭的平安。因此,普米族家庭中都会有一个专门用来藏经的房间,家庭成员每天都会进去祈祷。

3. 跳大祭:普米族的大祭是一种宗教仪式,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三月或四月举行。在仪式上,普米族人会跳舞、唱歌、祭祀神灵。

4. 祖先崇拜:普米族人非常尊重祖先,认为祖先可以保佑家庭的平安和幸福。因此,他们会在家里设立祖堂,每年都会祭祀祖先。

5. 佩戴银饰:普米族人喜欢佩戴银饰,认为银饰可以驱邪避灾、保佑平安。他们会在耳朵、手腕、脚踝等部位佩戴银饰,有时还会在头发中插上银钗。

6. 水灵节:普米族的水灵节是一种庆祝丰收的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或七月举行。在节日上,普米族人会洗澡、泼水、跳舞,祈求来年的丰收。

7. 摆宴:普米族人喜欢摆宴,无论是婚礼、祭祀还是节日,都会准备各种美食和饮品来招待客人。在摆宴时,普米族人通常会用竹篮或竹板子代替盘子和碗,这是他们的传统习惯。"。

云南普米族有什么婚俗?

云南边缘地区的普米族,姑娘出嫁时,必须由男方前去“逮捕”新娘。

迎亲那天,男方要派媒人、两位伴娘和几个精明强悍的小伙子前去迎亲,在女家的巧妙配合下,装模装样地将姑娘抢走。

即将出嫁的新娘在父母的有意安排下到山上或田间劳动,迎亲的人来后,由一位小伙子找到姑娘,对她大声说:“你已是xx家的人了,xx家请你去吃茶,跟我们去一趟吧!”说完上前迅速“逮”住假装要逃跑的姑娘。

这时埋伏在新娘周围的几个美丽健壮的姑娘便一拥而上,对“逮捕”新娘的“凶手”拳打脚踢,甚至撕坏或扒下他的衣服,逼迫他投降交出新娘。

随后,大家一起簇拥着新娘回到女家举行出嫁礼,唱歌喝酒,为她送行。

  

当新娘的兄弟将新娘从闺房中背出来,随新郎的接亲队伍上路之后,媒人不仅不能随队伍离开女家,反而要被女家扣留下来,送到一间屋里锁起来,同时被被“关押”的还有女方的一位歌手。

在“监牢”中,两人要比赛唱歌,决定胜负。

屋外则由两个姑娘手拿钥匙守门。

主客双方对歌后,一直要到媒人唱赢了,守门的姑娘才会开锁放人,媒人就会去追送亲的队伍。

媒人钥匙唱不赢,就得去向女方父母敬酒或送钱,这样即使媒人出了“监牢”,走到村寨口,女方村寨中的各家各户都要来敬酒,无论媒人酒量再大,最后也会烂醉如泥。

如果不想喝,就得和敬酒者一一对歌,比赢了,可以不喝他手中的酒。

突破这道防线,媒人就算完成任务,赶上接亲队伍。

  

普米族婚礼上,还有十分奇特的吃羊睾丸的仪式。

新娘到新郎家后,首先要和新郎同吃一碗“接嫁饭”,饭中有羊睾丸,取意今后能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接嫁饭由新郎送一口给新娘吃,再由新娘送一口给新郎吃,如此直到将这碗饭全部吃完。

  

吃完接嫁饭,一对新人在脖子上拴上五彩线,举行祭祀祖先活动,并将酥油抹在新娘的前额,一旦抹上酥油,新娘从此就是男家的人了。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关于龙的民族风俗

龙的节日 形形色色的祷龙习俗,导致了龙的节日和庙会的形成。

一年到头,几乎每个月都有龙的节日或庙会,有时一月内还有多次。

这些节日庙会有属于某个民族的,有属于某几个民族的;有属于某片地域的,有属于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体现着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我们按农历时序介绍一下这些龙的节日与庙会: 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龙灯会”,也称“闹龙灯”、“盘龙灯”、“舞龙灯”、“掉龙灯”、“耍龙灯”等。

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有“龙头节”。

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在这一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

正月辰日,则有“祭龙节”,红河哈尼族群众在这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郑重的祭祀活动。

祭礼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

各家各户自己置办齐猪、鸡、鸭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献祭。

祭时停产三日,祭后的第一个午日,各户派一个男性自带酒肉去“龙头”家聚餐,以示谢意。

和哈尼族的“祭龙”相似,基诺族有“祭大龙”的节日。

届时全寨停产三天,立两个木桩于村寨门口,表示禁止出入。

第一天妇女非但不能出寨门,连家门都不能出。

村寨边搭一临时草棚,草棚前有大树,树下宰水牛一头,水塘边杀母猪一头,小猪七头,将牛尾巴挂在大树上,猪骨头供在水塘边。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湖北武昌有“祭龙会”,形式有舞龙、烧龙和拔河比赛——以所用的绳子象征龙。

另外,还有于春节期间,在北京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于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会”——这些庙会、灯会、不仅名称与龙有关,内容也多有龙参与,如舞龙、赛龙、龙灯造型等。

正月二月之间,有“祭龙潭节”。

这是云南兰坪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宁蒗普米族一般在三月、七月举行)。

普米族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龙潭”(亦称“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涧畔。

届时全家同往,在“龙潭”附近歇宿三日。

他们用木棍和木板搭成高台,称作“龙塔”,即“龙宫”。

塔前立一个百尺标竿,上挂七个用鸡毛麻线扎成的七角斗架,作为龙神的住处。

将牛奶、清酒、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祭物摆在龙塔上,先请巫师登坛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祷毕,将涂有酥油的五十个面偶投入龙潭。

各家祭祀后,全村还要举行更隆重的祭祀。

二月初一是“春龙节”。

旧时山东惠民一带的乡民取灶灰作青龙状,以图吉祥。

《中国全国风俗志》有记:“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围物,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

” 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

这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覆盖面广,影响也大。

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记》云:“二日为龙抬头日。

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薰虫。

”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炒豆的习俗,并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还有“龙抬头日兆”的俗信,即以是日之阴晴卜一岁之潦旱,以为天晴则主旱,阴雨则主潦涝。

在大巴山黄官一带,人们把二月二称为“春龙节”。

为了喜迎春龙,山民们全家起大早,将居室内外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然后趁早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越好,意思是龙须绵长,象征吉祥。

吃面时,由年长者率先端碗,站在堂屋中间,面向室外天空,念唱一段“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包谷棒子粗又大,高梁谷子舞龙头”之类的吉言歌诀。

中午吃“龙鳞饼”,饼上有村妇们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花纹。

这一天还禁止妇女做针线活,因为传说神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

同日还是云南苗族群众举办“祭龙会”的日子。

一般是以村寨为单位,以大树作为龙的象征,以猪、鸡、狗等为祭品。

普米族有什么爱好没啊?

主要是音乐盒和舞蹈

普米族的传统舞蹈“打锅庄”就属于生活舞。

一般是傍晚时分在院子或者场坝上举行。

跳舞时,在场地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因与屋内的锅庄相似,故被称为打锅庄。

普米族民歌,分为时政歌、风俗歌(仪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四大类。

《出嫁歌》、《接亲调》、《宴席歌》、《开门调》、《梳妆调》等风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

《送羊经歌》和《指路经歌》等丧歌,反映了普米族对死者的哀悼和对祖先的怀念。

《祭山神》、《祭龙神》、《祭锅庄》、《退口舌》等仪式歌表现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

此外,还有一些民歌歌颂了普米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表达了他们对旧社会剥削阶级的不满和反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