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互助自治县的土族风俗,互助土族梆梆会主要的仪式有哪些?

互助自治县的土族风俗,互助土族梆梆会主要的仪式有哪些?

来源 其他 时间:2024-03-11 11时

互助自治县的土族风俗目录

土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互助土族梆梆会主要的仪式有哪些?

土族的历史简介:土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1. 舞蹈:土族舞蹈是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舞蹈有“拐弯舞”、“背心舞”、“大锅盔舞”等。

2. 祭祀:土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和土教,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八等节日,会进行祭祀活动。

3. 婚礼:土族人民的婚礼十分隆重,婚礼仪式包括订婚、婚礼、回门等环节。

4. 饮食:土族人民主要以牛、羊、马肉为主食,还有一些特色菜肴,如牛肉面、炖羊肉等。

5. 建筑:土族人民的房屋多采用土坯墙和木结构,屋顶以草皮覆盖,形状为四角锥型。

6. 服饰:土族人民的服饰以长袍、长裙为主,男女都喜欢穿着白色或亮色的衣服,头戴白色或黑色的斗笠。

以上是互助自治县的土族风俗,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和风俗习惯,不仅彰显了土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一、土族的节日:

1、擂台会

二月初二节叫擂台会,在节日里主要进行赛马,摔跤,比武等体育活动,还进行唱山歌等传统娱乐活动。

府所在地威远镇,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唱擂台戏。

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前,威远镇一带叫“诺术斗”〈土语意为森林地区〉,宋时改称“牧马营”,为军事要地,是兵戎活动频繁之区。

打擂台之俗约始于宋代,流传至今。

其内容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近代以来的擂台会主要是演秦腔戏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祭祀求神活动。

除唱戏外还进行物资交流以及转轮子秋、跳安昭舞、赛马、摔跤、武术表演、唱花儿等文体娱乐活动。

2、鸡蛋会

是每年农历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八,大通、互助一些地区举行的,赶会的人都带许多熟鸡蛋,在会场上敲击作戏,被敲破者将蛋送给赢家取乐。

所以人们习惯地叫做“鸡蛋会"。

庙会上给龙王、等神献牲酬祭;请法师涌经,跳法师神舞,以避祸穰灾。

赶庙会的人一则上香、供灯、敬香钱,以还神灵保佑之心愿;二则春耕之余娱乐欢庆一番。

远近土、藏、汉各族群众蜂拥而至,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会终人散,则见会场上铺满白花花蛋壳,如同下了场冰雹,群众认为这样便能禳解雹灾。

据传这“鸡蛋会”是明代年间,因一次春天的雹灾而举行的,留下庙会打鸡蛋禳灾之俗,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二、土族的风俗习惯:

土族淳朴好客,民间有“客来了,福来了”的说法,敬客时,首先要敬,并摆上一个“西买日”(插有酥油花的炒面盒子)端上一盘大块肥肉,同时在肥肉上插一把刀子,然后用系有白羊毛的酒壶为客人斟酒,以表示吉祥如意。

有的地方还有客人一到,首先要敬三杯酒,谓之“吉祥如意三杯酒”;送客时也要敬三杯酒,谓之“上马三杯酒”。

饮酒时,有边饮边歌之习,以畅饮酣醉为快。

如不能喝酒者,要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也可。

扩展资料

土族的禁忌

忌讳在牲畜圈内大小便。

寺庙大殿或家中佛堂内忌讳去过月房的人以及服丧的人和妇女进入。

妇女不戴帽子或不穿,不得在长辈面前过往。

忌讳用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水。

出远门或办喜事,早上出门碰上空桶、穿背斗,认为不吉,须返回改日再走。

安了新大门、或家中有重病的人,生了孩子等,外人不能进入院内,门上贴一方红纸或插上柏树枝,以示忌门。

到土族人家做客,进门前必须先呼喊招呼,否则,被视为无礼。

进屋后上炕必须脱鞋,否则是对主人的不尊敬。

土族人忌讳同未婚姑娘开玩笑,不能在卧室里吐痰、擤鼻涕。

土族不食马、骡、狗肉。

忌在牲畜圈内大小便。

不能在长辈面前脱帽。

服孝期间子女不能串门。

家中人死后一年内不穿红、绿色衣服,不过年节。

清晨出门忌遇挑空水桶、背空背篓的人。

妇女生孩子忌门。

禁止在杆上晾晒衣服。

不用有裂缝或豁口碗给客人盛茶饭。

参考资料来源:

互助土族梆梆会主要的仪式有哪些?

土族是青海高原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按照这

个民族的习俗,每年的春节要过到农历二月初二才算结束。

二月初二当地群众要到广场上去祭龙王,把所有供品拿到广场上用来做道场,煨桑、上香、点灯、磕头祷祝等。

祈求龙王保佑庄户平安,风调雨顺。

“梆梆会”的主要仪式有:竖幡、跳神、招魂、放幡、卜卦等。

在神殿前竖高10米的幡杆,埋地0.6米深,寓意为33天界和18层地狱。

用黄表和彩纸剪贴的云纹、水浪、万字纹、连环套等花样长幡和长线,挂在杆头,垂落于地。

幡杆顶端横置两齿叉,叉尖各戳一个大馒头。

幡绳两端拴着包有五色粮食、红枣、花生、水果糖、硬币等物的“粮蛋子”。

仪式正式开始后由大法师领班,其余法师跟随其后,手举法鼓,身穿法衣,头戴法冠,齐敲鼓点,高颂祷词,开始跳神。

法师跳神一般约两三个小时。

随后大法师还要做法招魂,把一小瓷瓶勾倒,意为勾来一童男魂魄来敬神。

所以每到“梆梆会”时节,当地人都给男孩佩戴一个装有蒜、五色粮、五色布的小红布袋,以免被勾掉魂。

放幡时,众人围观抢“粮蛋子”和杆头馒头,得馒头者生“状元郎”,得“粮蛋子”者可禳灾避祸。

人们还撕一点幡纸,作为孩子冲邪时用。

负责此次活动的东沟乡大庄村庙官东旦见告诉记者,“梆梆会”是当地最为盛大的民间传统宗教节日之一,从明万历八年开始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因法师跳神时手持单面扇形羊皮鼓,边舞边用木棍敲击鼓面,其声“梆梆”作响而得名。

土族的历史简介:土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土族的历史简介:

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国家在1979年为土族人民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语文字。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青海的民和、大通两县和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也比较集中,其余的则散居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乌兰、贵德、共和、西宁和甘肃的卓尼、永登、肃南等地。

土族的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2、端午节

和汉族一样,土族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过端午节。

3、中秋节

土族过中秋,也与汉族传统大致类似,月亮出来之前,人们在房顶上献月饼、果子、核桃、枣儿之类供品,并点一对油灯。

月亮出来后赏月,一直等到灯油熄灭之后,将所有供品拿下来全家分享。

农民开始播种。

晚上吃油馅馄饨,在油馅里掺放几粒麦粒和谷物,吃剩的馄饨分给家畜,以示庄稼是养人养畜之宝。

4、谷雨节

在谷雨那天庄稼人请人写“谷雨”。

因过去在三川地区蝎子繁衍很多,为防止蝎皙,在一张黄裱纸的上半部书写“天师到门庭,仙气吹一口,蝎子不出洞,太上老君急急如令”。

人们一般在黄裱纸下半部画一只公鸡,嘴里衔一只蝎子,有鸡人家从鸡冠上取一点血滴在蝎子身上,然后将黄裱纸贴在墙上。

5、天社节

农历春分时节,土族人民要上坟祭祖。

同姓亲戚们将一头猪或一只羊宰杀后抬到祖坟所在的地方,有条件的家里还做一盘鸡,具体作法是将一只大公鸡用针刺杀后去毛煮熟,鸡身盖上用纸剪成的花衣。

鸡嘴里衔上一撮棉花,然后将鸡装在木盘里,周围还摆上以豆芽、鸡蛋、腊肉、葱等做成的5碗凉拌菜,供献在祖坟前。

祭祖时,人们将宰杀的猪或羊放在木板上抬到祖坟的后土祭祀,焚化纸钱等,男女跪拜,并由其中一位长者祈祷祖先赐福于后代。

6、纳顿节

民和三川地区土族在庄稼丰收的农历七月开始,举行本民族传统节日“纳顿”。

“纳顿”是土语,意为娱乐。

纳顿节是民和三川地区土族人民为庆祝丰收而每年举行的独有的传统节日,从农历七月十二日起。

“纳顿”从庄稼成熟最早的下川宋家村开始,间隔一天或数天,由下川经中川的祁、杨家等地,渐渐北移,一直延续到上川的赵木川、官亭鲍家一带,最后以农历九月十五日的朱家“纳顿”收尾。

7、花儿会

土族山乡还盛行专门赛歌的“花儿会”,多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举行。

8、九月九庙会

农历九月九至十一日,三川一些村庙里举行九月九庙会。

人们在第一天请来法师和阴阳,剪蟠立杆。

法师开始穿戴法衣时,旁边二人唱《打扮曲》,对法师的一身穿戴从头到脚大加夸赞。

法师装束已毕,拈香祈祷,开始作法,边舞边唱《莲花曲)。

莲花曲分为五段,即青、红、皂、白、黄五色莲花。

9、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土族的腊八节。

凌晨时分,家家到河滩上背回几块冰立在果树或粪堆上。

又抱一堆麦草分别在地里、粪堆上和果树底下将其燃烧。

院中盛放一碗清水,待结成冰后,根据冰凸起的形状预测来年庄稼的收成情况。

10、擂台会

互助县府所在地威远镇,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唱擂台戏。

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前,威远镇一带叫“诺术斗”(土语意为森林地区),宋时改称“牧马营”,为军事要地,是兵戎活动频繁之地。

11、鸡蛋会

每年农历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八,大通、互助一些地区举行的传统庙会,赶会的人都带许多熟鸡蛋,在会场上敲击作戏,被敲破者将蛋送给赢家取乐。

所以人们习惯地叫做“鸡蛋会”。

12、观经会

观经会是佑宁寺历年举行的祈愿法会。

佑宁寺系土族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旧称“郭隆官巴”(鹰谷寺)。

史称“温北诸寺之母”。

该寺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六月初八九举行两次规模宏大的观经会。

参考资料来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