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民间汉族丧葬风俗,人死后有什么风俗

民间汉族丧葬风俗,人死后有什么风俗

日期:2024-03-09 04:57:27 来源 网络

民间汉族丧葬风俗目录

办丧事都有什么习俗

人死后有什么风俗

传统殡葬都有哪些习俗?

1.祭扫:祭祀祖先是汉族丧葬中的一项重要仪式,一般在葬礼后的第三七十天、一周年等重要时刻进行祭扫,祭祀的物品包括鲜花、烛炷、纸钱等。

2.遮头:遮头是指丧家在为亲属办理丧事期间,男女均需戴上黑色或白色的头巾,表示哀悼之意。

3.穿孝服:丧家成员在丧事期间需穿孝服,女性一般穿白色孝服,男性则穿黑色孝服。

4.别离仪式:在丧事期间,家人会举行别离仪式,即将亡者遗体放入棺木并进行告别仪式,通常会请道士或僧人为亡者超度。

5.火化:汉族丧葬中多采用火葬,将遗体火化后将骨灰安放在坟墓或骨灰盒中。

6.安葬:安葬是指将骨灰或遗体安放在坟墓中,一般在火化后的七天或者一年后进行。

7.祭祀:祭祀是指在特定的节日或者纪念日,丧家会前往坟墓或祖堂进行祭祀,祭祀的物品包括鲜花、烛炷、纸钱等。"。

办丧事都有什么习俗

各地都不一样。

汉族大致是: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

“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

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

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

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

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

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

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

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

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

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 ,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人死后有什么风俗

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

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此俗汉代尚无记载,大约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南北朝时已多行之,后世沿而不改。

佛教《瑜珈论》谓人死后,为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如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以故有“七七”之期及逢七追荐之俗。

一说,人初生以七月为腊,一腊而一魄成,经七七四十九而七魄具;死则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经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此为道教魂魄聚散之说。

第七个七日,民间又称为“断七”、“尽七”、“满七”。

比较受重视的是头七、五七与尽七。

《北史.胡国珍传》:“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

”《北齐书.孙灵晖传》:“(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至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牡丹亭.遇母》:“空和他做七做中元,怎知他成双成爱眷?”《儒林外史》第五回:“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

”又第四回:“光阴弹指,七七之期已过。

”参阅明田艺蘅《春雨逸响》。

按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

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

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

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另外,父母死后应该合葬。

父死不知母墓,母死不知父墓,都要把死者暂时殡起来,等找到父墓或母墓时再进行合葬。

这样灵柩停放的时间就很难说了。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

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

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

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

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

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

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

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

在广州一带,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

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

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

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传统殡葬都有哪些习俗?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

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

净身亦称“洗丧”。

换衣: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

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应戴黑纱;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

开吊;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

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

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称“哭灵”。

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

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

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

开吊期间,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间还聘邀专门的民间艺人来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

吊客所送“祭仪”多为布料,须写好挽签悬挂于灵堂两侧,称为“挂祭帐”。

出殡: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 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

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

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

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

设灵与圆坟: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

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举行祭奠仪式,到第五个“七日”为止,称为“做五七”。

三年孝满,遂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移风易俗,提倡殡葬改革,过去的殡葬习俗也相应发生变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