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锡伯族过节风俗,锡伯族的生活习俗

锡伯族过节风俗,锡伯族的生活习俗

来源 知识库 发布: 2024-03-09 05:40

锡伯族过节风俗目录

抹黑节的抹黑节习俗

锡伯族的生活习俗

伊犁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锡伯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锡伯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包括许多不同的节日和庆祝活动。

1. 春节:锡伯族也庆祝中国的春节,他们会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全家团聚,一起吃饺子和年糕,拜祭祖先,挂灯笼和放鞭炮。

2. 藏历新年:锡伯族也遵循藏历,所以他们也会庆祝藏历新年。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左右,人们会穿上传统服装,唱歌跳舞,吃饭和烤羊肉。

3. 牛王节:这是锡伯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庆祝。人们会在大地上摆放饰品,祭拜牛王,吃饭和唱歌跳舞。

4. 把石头节:这是锡伯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初十这一天庆祝。人们会把石头和其他物品抬到山顶上,祭拜祖先和神灵,吃饭和唱歌跳舞。

5. 拉祜节:这是锡伯族的另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初十这一天庆祝。人们会在家里贴红灯笼,拜祭祖先,吃饭和唱歌跳舞。

以上是锡伯族主要的节日和庆祝活动,他们的文化和传统非常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

抹黑节的抹黑节习俗

抹黑节习俗

  1、达斡尔族抹黑节

  居住在我国东北的达斡尔族,将农历正月十六日看作是“黑日子”,每年此日为“黑灰日”。

一家男女老幼黎明即起,双手上沾满油和锅底灰,你追我逐,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

青年们把这一天视作为快乐的节日,姑娘们虽然被抹得满脸黝黑,却感到分外高兴。

老年人虽不参加相互追逐,但也在额头上抹一点黑灰,以示吉利。

有的传说此项活动是为了预祝丰收,也有传说认为此日是“鬼日”,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

  2、彝族的抹黑节

  广西隆林、西林一带的彝族,在农历新年或过节时,凡有姑表兄妹关系的男女青年,都在双手上带着锅烟煤,遇见时双方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以示深情和祝贺。

除此以外,即使没有姑表亲属关系,但族规允许互相可以婚配的人,也可以互相抹黑。

来参加过节的客人及外民族的来宾,也会受到抹黑脸的接待,以示欢迎和祝福。

  抹黑节,也是新疆锡伯族的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的清晨,这种有趣的节日便开始了。

据传说,这天"五谷之神"要下凡巡视,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是为了祈求五谷之神不要把黑穗病传到人间,以确保小麦的丰收,保佑百姓平安。

锡伯族的生活习俗

生活习俗

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

现在,察布查尔一带锡伯族经营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牧业也比较发达,还有许多青年从事商业和手工业。

本民族的干部不断成长,有了各类专业人才,办起了医院和学校。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

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

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

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

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

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

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

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木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能歌善舞。

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

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

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

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鲜卑兽――类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长翼。

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

传说东汉鲜卑人南迁时,曾引导他们走出大兴安岭,平安到达南方大泽。

因而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

锡伯族先民曾以此为准钩绘出图案。

伊犁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锡伯族和哈萨克族是伊犁地区两个主要的少数民族,去伊犁旅游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锡伯族的禁忌  

居住在伊犁河畔的锡伯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礼节的民族,对客人热情好客,对老人和长辈格外尊重。

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形成了有趣的禁忌,一些禁忌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他们禁食狗、猫、蛇等肉;饭前不许将筷子插在碗里,只有供祭品时才允许把筷子插在碗里;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并严禁拍桌打碗;客人未吃完饭不能把碗和盘子螺起来;买碗盘时,不能买单数;翁媳不能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

  递刀给人时,刀尖朝自己,而要把刀把朝对方;做衣服、布置房间不能用黄颜色的布;女人不许上房顶;男子不到30岁以上不能留胡须;姑娘在未出嫁前要梳辫子,结婚以后再不留辫子;妇女只能穿短腰鞋,不能穿高腰鞋;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故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得从衣帽被枕等物上跨过等。

对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出言不逊、不尊重老人等行为,都要受到锡伯族人民的谴责。

哈萨克人的待客之道

  哈萨克族中有这样一句话:“祖先的遗产中,一部分是留客人的。

”所以,对于来到草原上作客的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竭诚地招待。

  哈萨克人家里来了客人,都要烧茶,铺上餐布,拿出包尔沙克、奶疙瘩、方块糖、酥油及其他奶制品招待。

夏季还要用马奶子,冬季则把奶疙瘩煮成奶浆。

如果来了贵客,还要宰羊煮肉。

喝完奶茶,主人还要为客人举行娱乐活动,多才多艺的主人往往弹起悠扬的冬不拉,唱起传统的民歌,或是讲笑话、故事,或是猜

谜语等,既表达了主人的热情,又增进了客主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边吃喝、边弹唱的项目结束后,主人还要请客人再吃肉。

吃肉时,给客人什么部分的肉,都是有讲究的。

一般是把羊头、臀部的肉和肋条肉端给主客和年长者。

羊后腿下半截的肉和胸叉子肉则给女婿和媳妇。

小孩子吃羊舌头、羊耳朵、羊腰子和羊心等。

  吃完肉,还要喝肉汤,同时还要重新烧茶,摆上茶和食物,让客人吃饱喝好,他们不仅要把最好吃的拿出来待客,而且睡觉时,也要把最好的被褥拿出给客人使用。

同时,还要照料好客的乘马。

客人离去时,还要扶上马送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