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中秋节风俗习惯,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风俗习惯,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日期: 2024-03-09 08:51 来源 共享网站

中秋节风俗习惯目录

中秋知识知多少 中秋节十大习俗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不少于三个。

1. 赏月:中秋节的主题是赏月,人们在这一天会在户外或者室内赏月,通常是在月亮最圆的时候,也就是晚上8点左右。

2. 吃月饼:中秋节的另一个主要习俗就是吃月饼。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里面通常包含着蛋黄、豆沙、核桃等馅料。

3. 点灯笼:中秋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点灯笼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在家门口、街道上、公园里等地方点亮各种形状的灯笼,增添节日气氛。

4. 端茶赏花:端茶赏花是一种古老的中秋节习俗。人们会在园林里或者室内摆放花卉,泡上茶水,一边品茶一边赏花,享受中秋节的美好时光。

5. 玩中秋节游戏:中秋节还有一些传统的游戏,比如打陀螺、放烟火、赛龙舟等,这些游戏都是为了增加人们的娱乐和互动。"。

中秋知识知多少 中秋节十大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 盘点中秋节十大传统风俗

1、吃月饼

据现有记载,吃月饼的习俗最早源于唐代,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其美味可想而知。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在月下,设大香案,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全家有多少人就切成多少块。

3、赏月

赏月来源于祭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才盛行开来。

待到宋时,便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宋人赏月多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4、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可见,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5、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观潮记载表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6、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一种泥塑玩具,人形而有兔嘴兔耳,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

如今,很少在市面上见到兔儿爷了,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

7、走月

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

这种中秋活动称为“走月”。

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

8、偷葱偷菜

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

这是说,中秋夜,如果未婚少女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

9、吃鸭、螺和芋头

在八月十五这天,我国云南的仫佬族乡亲有买饼子、杀鸭子欢度中秋节的习俗。

据说,这个习俗是为了纪念以游村卖糖动员乡亲杀番鬼佬的卖糖佬一家三人,同时以此教育后代不要忘记反抗侵略的斗争。

此外,中秋前后,田螺肉质特别肥美,人们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

因而,在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中秋节吃芋头有辟邪消灾的寓意。

10、饮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

在中秋佳节,民间自古有饮桂花酒的习俗。

中秋之夜,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

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民间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中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祭月和赏月的习俗。

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除了赏月和吃月饼之外,不同地区的人们也都根据自己的地域传统和社会风情来欢庆中秋,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风俗。

如南方许多地区盛行中秋赏桂和观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儿爷,此外还有广州的树中秋、安徽一带的烧塔、香港的舞火龙等等,很多少数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习俗,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

你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不少于三个。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大家知不知道它有哪些习俗吗?今天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吧~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1.祭月(拜月)

祭月,在中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

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2.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3.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各地风俗不一,中秋赏月活动的文字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4.追月

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

5.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6.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7.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

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8.吃甜薯

甜薯是中秋节传统食品,在中秋节赏月时,一些地方有吃甜薯的习俗。

9.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10.扎灯笼

古时在广东,中秋临近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

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

另外,还有木瓜灯、香蕉灯等,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

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

关于中秋佳节习俗的科普就先到这里吧,不知道你还有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习俗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