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春节民族风俗是什么,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民族风俗是什么,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时间:2024-03-09 10:02:10 来源 会员推荐

春节民族风俗是什么目录

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简单介绍春节的风俗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全民欢庆的盛大节日。春节民族风俗是指在春节期间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习惯和习俗活动,它们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春节民俗风俗包括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吃年夜饭、包饺子、拜年、送红包等。这些风俗习惯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密切相关,代表了中国人民传统的庆祝和祈福方式。"

56个民族的春节习俗

1.汉族

初一吃饺子、放鞭炮,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

2.鄂伦春族

除夕,全家晚餐,青年人叩头请安;午夜,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拜年请安,跳转圈集体舞。

3.赫哲族

除夕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妇女儿童穿新装拜年,“鱼宴”待客;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

4.蒙古族

除夕吃“手把肉”示团圆,初一凌晨晚辈敬“辞岁酒”,五更吃饺子、放鞭炮。

青年男女跨马骑串蒙古包,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赛马。

5.纳西族

正月新春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6.藏族

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

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7.彝族

春节期间跳“阿细跳月”。

年初一取水做饭由男子承担。

8.苗族

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唱《开春歌》。

9.白族

除夕互拜、赠送礼品,守夜,男女青年争先挑水。

清晨,喝糖水,游名胜,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10.壮族

除夕,燃 “迎新火”守岁。

子时焚香点烛,上供,放鞭炮;妇女河边打"新水",讨吉利;男人提灯笼奔庙社烧香化纸。

11.赫哲族

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

12.京族

初一井边烧拜,叫“买新水”,妇女初一天不亮就从河里背回“吉祥水”。

13.羌族

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喝咂酒,最长者唱《开坛词》。

14.佤族

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

15.斡尔族

初一,烧香祭拜,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

吃水饺,穿新衣,各种娱乐。

16.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

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7.基诺族

过年是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但没有统一的日期,各村寨在一月份择日过节。

节日前,家家户户都要酿酒、杀猪宰牛,准备丰盛的食品,并邀请附近村寨的亲戚朋友前来欢度新年。

参考资料: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过年即现在所称的“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

有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放鞭炮、放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扫尘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放鞭炮、放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拜祭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简单介绍春节的风俗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的风俗

1、年夜饭

春节习俗首当其冲当属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2、守岁

其次除夕守岁也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

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3、压岁钱

最后便是压岁钱,年俗之一,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以上是我简单介绍的春节风俗,希望对您的生活和学习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