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湖南醴陵春节风俗,有没有过年放烟花的诗

湖南醴陵春节风俗,有没有过年放烟花的诗

发布2024-03-09 12时 参考 知识库

湖南醴陵春节风俗目录

醴陵的春节习俗

有没有过年放烟花的诗

醴陵有甚么传统的民间活动

湖南醴陵春节风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祭灶:醴陵人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祈求灶神保佑家宅平安。

2.逛庙会:春节期间,醴陵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人们可以在庙会上品尝到各种美食,观看各种表演,体验节日氛围。

3.贴春联:春节前,醴陵人会在家门口贴上对联,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期望。

4.放烟火:醴陵人在除夕夜会放烟火,以驱赶邪恶和迎接新年。

5.吃年夜饭:除夕夜,醴陵人会在家中团聚,一起吃年夜饭,象征着家庭团圆和幸福。

6.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送上祝福和红包,表达对彼此的关爱和尊重。

7.舞龙舞狮:春节期间,醴陵各地都会举行舞龙舞狮的表演,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醴陵的春节习俗

  醴陵之过年习俗和全国无二,一样的洒扫庭除、除夕守岁、长辈给押岁钱等。

正月拜年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干娘”的说法,过了初三四,你想去拜谁就去拜谁。

此说法在醴陵,初一、初二各地一样,只有初三初四拜的人有所不同。

春节法定假期三天。

  在娱乐活动不丰富时期,正月里,醴陵有耍龙灯、狮子灯、星子灯等俗,正月里走东家,串西家,谓之送吉祥,主人须燃放一挂短鞭,多少不等地给个红包。

如主家不喜热闹,可早数日于门前帖一红纸,上书“恕不接灯”,耍灯者便不会上门。

有没有过年放烟花的诗

1、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 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3、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

4、《中国实业》: 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醴陵、浏阳。

5、《神异经》上说: 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

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

——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

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

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6、明朝人写的《鞭春牛》一诗: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诗中可见,明代时期的立春民俗仍沿袭流行“鞭春牛”,各府都由长官亲自主持该仪式,亲策耕牛下田开耕,倡导人们重视春耕生产。

仪式盛况可见一斑,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喜庆,还要锣鼓喧天渲染气氛,满城遍插五彩旗帜营造节日情景,立春的重要性、全民参与性毕现无遗。

7、唐诗《早春》中的诗句: 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8、《武林旧事·岁除》中曾有记载: 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

——说的是将许多小型爆仗用药线串在一起,称“爆仗”,引燃后响声不绝。

但也称“爆竹”。

9、南北朝的《荆楚发时记》中有记载: 说当时在节日或喜庆之日,为了能驱除山鬼,“用火烧竹,爆裂发声”,称为“爆竹”。

10、元人赵孟頫的千古名诗《赠放烟火者》: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 桃花落尽满阶红。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诗歌再现了烟花的绚丽多姿。

11、隋炀帝《正月十五日放通衢灯夜升南楼》: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写花则情满于花,咏灯则意溢于灯。

12、唐诗人张说《岳州守岁二首》: 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

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

——烟花为煤,抒继往之情,倾开来之意,把华夏儿女革故鼎新、复兴社稷的民族情怀刻画得入木三分。

醴陵有甚么传统的民间活动

在民族风情方面:扫尘、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舞龙舞狮是醴陵人过春节的主要风俗;祭祖、迎亲、燃爆、讨喜、盖头纱、拜别、礼车、拜天地、进洞房、闹洞房、欢礼喜宴是醴陵人的主要结婚风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