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风俗史,壮族有哪些具体的民俗活动
时间:2024-03-09 12:20 来源 会员推荐壮族风俗史目录
壮族的风俗
壮族有哪些具体的民俗活动
壮族有哪些比较隆重、重要的传统?
。
1. 壮族的传统婚礼:婚礼是壮族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婚礼通常会持续三天,期间有许多仪式和活动,如祭祀祖先、献礼神明、拜堂、敬酒、唱歌跳舞等。
。
2. 壮族的传统服饰:壮族的传统服饰非常鲜艳多彩,以花色和刺绣为主。男子通常穿着长袍和长裤,女子则穿着蓝色或黑色的长裙和上衣,头上戴着花环、发饰和银饰。
。
3. 壮族的传统节日:壮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通常会进行各种活动和仪式,如祭祀祖先、赛龙舟、放烟火、吃粽子等。
。
4. 壮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壮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非常丰富多彩,以壮族歌舞和手鼓为主。这些音乐和舞蹈通常表达出壮族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
5. 壮族的传统饮食:壮族的传统饮食以米饭、粉条、糯米饭和蔬菜为主,也喜欢吃猪肉、鸡肉、牛肉等。壮族人还有许多自己独特的美食,如酸汤鱼、酸笋、酸菜等。
。
总之,壮族的风俗历史非常丰富多彩,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壮族的风俗
壮族的风俗
--------------------------------------------------------------------------------
发布时间:2004-4-4 10:05:46 文章摘自:世纪宜兴网
“换酒”:壮语念“vian lou”。
壮族人并不习惯独自大腕喝酒,而喝酒也不使用酒杯,他们常用的小勺子(当地人叫匙羹),人们往往先把酒倒到一个大碗里,然后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喝。
形式是:如果我敬你一杯酒,我就用一个小勺子从大碗酒里打酒,然后直接送到对方的嘴里,一般情况下,对方是必须要喝下的,不然会被认为不礼貌、不给“面子”;喝了别人敬的酒后,就要回敬,形式还是一样的。
寿礼:这里说的主要是61、73等大寿。
如果两个老人还在健在的话,往往是两个一起过,只要是一个人过了61岁就行,并不一定要在61岁生日举行。
而寿礼的仪式是很特别的,传统的寿礼是少不了道士来做法场的,当然还要有乐队来奏寿乐。
祝寿也是有一定仪式的,往往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做司仪,两位老人(如果一个老人去世的话则拿出其灵位或其他对其有象征意义的东西),老人分别坐在挂满寿帐(就是写满“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字样的一快快长三四米的大堂的八仙桌左右两边,守拄彩色的拐杖,晚辈则依次上前祝寿,而老人则回以红包,以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长辈对晚辈的爱戴。
据说做过61大寿以后就老人就可以健康长寿,但是必须忌食牛肉狗肉,否则就不灵验了。
葬礼:在传统的壮族葬礼上,道士、锣鼓唢呐队是不能少的,参加葬礼的人都穿上白色的上丧服。
在出殡前,家属是必须在棺材旁守灵的,否则会被认为不孝。
壮族人兴的是土葬,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火葬仍然不被多数壮族同胞所接受。
婚礼:婚礼是最隆重的,但是婚礼之前的风俗有趣,主要有“合八字”、“认识”、“过礼”、“报好”,一般说来是要经过这几个步骤才可以举行婚礼的。
“合八字”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拿去给算命先生算,看双方是否合得来;如果“八字”合得来,就要“认识”了,“认识”指的是,经人介绍,男女双方及其家长认可,男方到女方家去和女方见面,互相认识和了解对方;“过礼”,经过了“认识”,双方满意,接下来就是“过礼”,过礼是指男方为了表达诚意,给女方家送去米酒、大米和其它礼品;“报好”就是男方家人和亲属去向女方家庭介绍男方家庭的情况和男方的人品等,让女方更了解男方背景放心的嫁给男方。
“报好”以后自然就使举行婚礼,通常是新郎要到女方家庭迎娶新娘,然后是拜天地父母,举行婚宴,闹洞房等等。
至于以抛绣球、对山歌定情那只是浪漫的传说,是否真有其事,本人不敢妄下结论,总是我是没有见过的(在表演中、电影电视作品中除外)
壮族有哪些具体的民俗活动
壮族风俗习惯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呵呵~)。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现在好多了,因为改革开放了嘛0。
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着)。
壮族有哪些比较隆重、重要的传统?
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
过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要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
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
壮族人认为,没有鸡不算过年。
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
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
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
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
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
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扎)和包糕粽(经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糕”后再包扎。
“包菜”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魂节)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
其方法新鲜别致,即用“包生菜”的宽嫩叶包上一小口饭,放入口中嚼吃。
颇有独特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