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端午风俗,福建的风俗(以写作文的格式)
来源 用户推荐 发布 2024-03-08龙岩端午风俗目录
福建端午节习俗
福建的风俗(以写作文的格式)
闽西客家有哪些特有的民俗与环境有关
龙岩的端午节风俗主要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
。
赛龙舟是龙岩端午节的一大特色,龙岩各地都会举行龙舟比赛。在比赛前,队员们会在龙舟上练习划桨技巧,同时还会做出精美的龙舟装饰,增加比赛的观赏性。
。
吃粽子也是龙岩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粽子是用糯米、糖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里蒸制而成的。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亲手包制粽子,并在家庭聚餐或赛龙舟比赛中分享。
。
挂艾草也是龙岩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人们会在家门口或屋内挂上艾草,以驱赶蚊虫和疫病,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
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风俗之一。人们会在香囊里装入艾草、龙涎香、桂花等香料,佩戴在身上,以避邪辟邪,祈求平安吉祥。
。
除此之外,龙岩端午节还有一些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道士祭祀等。这些活动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福建端午节习俗
在福建,人们都认为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与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两项活动成了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此外还有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等。
各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
端午节期间,从闽南到闽北,从闽东到闽西,海滨湖汊,大江小河,几乎都能看到竞渡的龙舟,都能听到喧天的锣鼓。
龙舟竞渡俗称“扒龙船”,龙舟的样式、参赛人员和比赛方式等,全省各地大同小异。
福州重龙舟竞渡,旧时台江、西湖皆有之,而苏岐特盛,龙舟长3丈多,宽5尺左右,首尾如龙形,两侧绘有五彩的龙身。
划舟手28至30人,加上司舵、执旗、锣鼓手、放鞭炮者,合计有34至38人之多。
福州沿江及临湖的乡社,都拥有自己的龙舟。
端午节前,准备“扒龙船”的乡社便开始集资。
人们敲锣打鼓,带着本乡龙舟的旗帜,挨户募捐,俗称“采莲”。
乡间大户出钱请“扒龙船”者宴饮的,就可坐“龙船”头,这是一件很风光的事。
坐龙船头的人,还负责背本乡龙船神(各乡的龙船都奉有一种神)的香火袋,成为本乡龙船的领头人。
“扒龙船”的场面热烈壮观,清代有诗云:“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
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红。
”诗作者自注:“土音呼斗龙舟为扒凉船。
好事者以中扇为标系竹竿,插岸上。
众舟鼓木世争先,以得为荣。
鼓声、锣声为与人声共阗,水为之沸。
”(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中《榕城端午竹枝词》)现在,福州的赛龙舟依然红火。
虽然象“采莲”及挂香火袋的习俗不多见了,但在人员组成、训练及参赛等事宜,仍然由各乡村农民自发组织。
福建的风俗(以写作文的格式)
在福建,每遇喜庆或宾客临门,主人总要沽酒庆迎,闽北古谚有“无客不提壶”(清?嘉庆《南平县志》卷8《风俗》)的说法。
现时各地仍有“吃酒不讲饮”的流俗,意即饮酒必须尽兴,纵有“宿怨积恨,亦可杯酒言消”(清?道光《厦门志》卷15《风俗记》)。
各地均有好客传统,在酒具上也可见豪气。
闽北、闽东及闽西山区农民饮酒好用“海碗”(即大碗),沿海农民,即所谓的“讨海人”也很好酒,每有客至,往往以大碗盛酒款待。
永泰人称上酒肆买一大碗酒当场饮尽为“柜台拼”。
类似的饮酒粗放风格在其他地区也有所见。
福建人喝米酒,称“吃酒”,往往喜欢将酒置壶中在沸水或热水中温热,尤其在冬季温酒祛寒,添人酒兴。
各地均有在酒桌上“劝酒”习俗,饮乐时好猜拳行令,以增强气氛。
酒令行猜与全国各地相仿,以数字令为多,再配以方言和地方小调,更见情趣。
山区人喜为客人斟满酒,口称“满上”,表示敬酒者诚心诚意,饮者也须尽心尽意。
而闽南一带则有“七分茶,八分酒”之说,即喝酒时只倒八分,留有余地。
与人干杯,不能“留空”必须见底。
否则将被视为失礼。
旧时福建有树酒旗以揽客。
30年代,福州酒店外都有大书“酒库”二字,称发卖为“发扛”。
酒肆里跑堂们“酒来!”的吆喝声不绝于耳。
这些如今已不多见。
在一些地方,人们饮酒时,还不忘劳苦的耕牛。
农忙或节庆时,为耕牛进糍耙,灌米酒,以滋补牛身。
永泰人平素劳作后喝米酒称“打辛苦”,春耕大忙时给牛灌酒,也含有为牛“打辛苦”之意。
漳州百花村,节庆时,村民要给水牛喂糯米酒,还要把盛开的水仙挂在牛犄角上以贺节喜。
这种以酒为契、人牛共庆的场景,可称福建酒俗中的奇观。
闽西客家有哪些特有的民俗与环境有关
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趣。
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新娘出门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
接着背出家门,上车(古时用轿)时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此时,新娘放声恸哭。
到达男家后,在一福命妇手捧盛着柑橘(寓甘甜,吉祥的园盘)的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
入门时,新娘跨鸡而过,称“拦门鸡”。
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
深夜闹洞房,酣乐为止。
客家人过年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客家人过年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也就是说,过年是从传统的过“小年”开始。
小年过后,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炒粉皮、结米糖、炸豆腐,以及购买鸡鸭鱼肉、香烛爆竹之类。
此外还少不了抽出时间来打扫庭院、擦拭门窗等。
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早早地贴上对联、年画,然后准备年夜饭。
年夜饭最讲究的一道菜就是“年汤”,主要有大肉、萝卜、肉丸和菇类。
吃年夜饭前要先做两件事:一是给长辈端上热气腾腾的“年汤”;二是焚香祭祀祖宗、放爆竹。
尔后,一家人才团团圆圆吃年夜饭,这一餐一定要吃点饭,表示吃到了“年饭”,长了一岁。
饭后,年长者会为小孩包上吉利的“压岁钱”,除夕才算过完。
正月初一凌晨,男人们早早地便起来洗漱干净,然后点香、烛、放爆竹,给长辈拜年。
之后,装上一盘。
这一天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腐为主 。
给长辈拜年。
之后,装上一盘。
这一天有很多讲究,不捞饭、不扫地、不打水,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早餐也要吃斋,并以芹菜、豆腐为主,意粉皮、米糖、花生,这是一定要吃的,表示新的一年有“吃路”为勤劳致富发财。
正月初二,客家人最重要的是杀一只阉鸡,把鸡血淋在“纸钱”上,谓之“血钱”。
早饭后,一家人便穿戴整齐,和家族人一起带上香烛爆竹、茶酒斋饭,上坟祭祀祖宗。
祭祀完毕后,家族人便开始一家一家拜年,一边说着祝福的话,一边喝着滚烫的酒。
这一天,新媳妇还要和丈夫一起赶回娘家。
正月初三,客家人便开始走亲戚。
端午-祭龙舟
有山有就客,有水必有“龙”。
中国,被称为“龙”的国度,“龙”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大山孕育出赣江,赣江承载着客家的厚重历史。
演绎客家人尊崇“龙”文化的独特民俗风情之一是“祭龙舟”。
祭龙舟”是竞龙舟的很重要仪式仪程主要有:请龙王、祭龙首、装龙舟、举龙身、舟下水、安龙头、装船舵、游江、热身、比赛等。
“祭龙舟”仪式一般在江边或龙王庙前进行。
这时家家户户大人、小孩穿着新衣,带着“三牲”和粽子来到现场,拜龙王、摸龙须、沾龙气。
祭典隆重、庄严、热闹。
锣鼓声,鞭炮声,唱和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场面壮观,声势撼人。
龙舟游江所到之处都有乡亲摆祭品、放鞭炮、行大礼,以示恭迎和崇敬。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松口原板山歌、梅县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
客家人由于所处环境的关系,终日作业于田野山岭之间,并且男女俱出,没有“男子事于外,女子事于内”的严格差别。
客家人的性格,大都简朴耐劳,很少慵惰浮夸之态,保存着古代中原人的风气。
这些都颇和客家山歌的产生有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