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蒙古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内蒙古风俗有哪些?

蒙古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内蒙古风俗有哪些?

参考 知识库 2024-03-08 04:10

蒙古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目录

蒙古国的风俗是什么?

内蒙古风俗有哪些?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蒙古的风俗习惯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习惯:蒙古族人以牛、羊、马肉为主要食材,喜欢吃烤肉、奶酪、酸奶等传统食品。

2. 居住习惯:蒙古族人多居住在蒙古包里,也称为“毡房”,这是一种以木材和毛毡为主要材料的传统居住方式。

3. 服装习惯:蒙古族人喜欢穿长袍、马褂、褐色长裤等传统服装,女性则喜欢穿长袍、发带、靴子等。

4. 艺术习惯:蒙古族人喜欢歌唱、舞蹈、马术等传统艺术表演,同时也保留了许多传统音乐乐器的演奏方式。

5. 礼仪习惯:蒙古族人重视家庭、亲情和友谊,礼仪讲究,例如在拜访时要带上礼物,与长辈对话时要用尊敬的语言等。

6. 宗教信仰:蒙古族人信仰藏传佛教和萨满教,尊重自然和祖先,因此在一些节日和仪式中会进行祭祀和祈祷活动。"。

蒙古国的风俗是什么?

服饰

  蒙古袍是蒙古民族传统服饰,男女均穿。

有皮袍、棉袍、布(绸、缎)袍。

女式袍子因地域和部族的不同而异,一般均以缎料为主,袍子上扎的腰带以整幅绸子为之;男子腰带喜用金黄色和橙黄色,女子爱扎紫和绿等颜色的带子。

男子袍多用棉布料,也有用缎料。

男子戴的帽子分冬夏两种,冬季戴皮帽、风雪帽,夏帽为尖顶圆帽和毡帽,妇女戴凉圈帽。

帽子一般以兽皮作里,绸、缎、布料做外套。

蒙古靴子为高统靴,有革制、毡制和布制的,上有传统花纹。

  男子通常腰佩蒙古刀、火镰和鼻烟壶,妇女则喜用头饰。

  在现代,蒙古牧区人仍多着蒙古袍,而城市居民则多穿现代服装,在庆典和重要节日时才着蒙古袍。

  蒙古包

  蒙古牧民至今仍保持着游牧生活方式,无定居房屋,靠蒙古包栖身。

  蒙古包主要有三大构件:可折叠的网状围壁条木、搭起伞状圆顶的椽木、覆盖圆壁和顶棚的白色厚毡。

蒙古包顶有圆形天窗,可以用来通风、采光、排烟。

毡包有大有小,其共同点是适合草原上的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

  进入蒙古包后,主人会请客人坐至蒙古包中最尊贵的位置(后半部的座位),男宾应从左手方绕过摆放在蒙古包正中央炉子走向座位。

主人用茶、点心、奶制品等款待客人。

当主人敬酒时,如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认为是对自己的尊敬和诚意。

  哈达

  蒙古哈达为丝制,长度不一,有蓝、白、黄、绿、红等五种颜色,其中以蓝色为尊。

敬献哈达时,哈达的叠口应对着接受者。

晚辈向长辈敬献哈达时,应双手献上哈达,同时致祝词,接受者双手接过哈达,并自行将其搭在颈上;长辈向晚辈赠送哈达时,可直接将哈达搭在晚辈颈上。

  有时向贵宾敬酒时,将酒碗置于哈达上,用右手献给客人,客人只取杯饮酒而不必接哈达。

  敖包

  蒙语“敖包”意即石堆,通常在行人经过较多的大路旁,是蒙古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祈祷、祭祀的场所,祭敖包是蒙古民间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

人们常常到敖包祈祷、还愿,病愈的人则在敖包上留一件病时旧物,表明是神压服了病魔。

有的敖包兼有路标或界标的作用。

路过敖包的人一般均下马下车,按顺时针方向绕着敖包走三圈,并在上面添加石块,同时祈祷许愿。

日积月累,有的敖包可高达数米,底基周围可达十余米。

专门的大型祭祀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十三。

  我国的蒙族同胞也有相同的祭敖包习惯。

  生活方面

  蒙古人喜欢马,故不喜欢吃马肉;送礼物时忌送帽子,因为帽子的口朝下,送人会损坏别人运气;穿蒙古袍时,忌捋袖子,因为这样会使人理解为要打架;在进入蒙古包时不能踩门槛;在接递物品时,以双手接递为敬,也可用右手,但不能只用左手接递。

  此外,关于自然现象、人的行为道德等方面也有许多禁忌。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禁忌已渐渐消失。

  禁忌

  自然方便:蒙古人忌往火里扔脏东西,不能从火上跨越,不能在火旁放刀斧等锐器;由于自古以来随水草而居,蒙古人特别崇敬水,认为在河里不能洗澡、洗脏东西,更不能倒垃圾、大小便。

内蒙古风俗有哪些?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

预约的客人,不论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

当您来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的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

当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

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的位置上。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蒙古族风俗习惯(1)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

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

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

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

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现在已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

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

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002年辽宁省十大风味食品评选中阜新孙玉国厨师主理的“手把肉”、“全羊汤”入眩

(2)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

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

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

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装束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剑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

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

骑马时可以保护踝部、御寒;坠马时自然脱靴,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生活在辽宁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穿着民族服装,但是在大型的节庆集会上,或是婚庆典礼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

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

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