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元宵节特有的风俗,猜灯迷的民俗介绍

元宵节特有的风俗,猜灯迷的民俗介绍

来源 用户推荐 发布 2024-03-06

元宵节特有的风俗目录

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

猜灯迷的民俗介绍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1. 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传统的元宵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填充各种甜馅或咸馅,如豆沙、芝麻、桂花、莲蓉等。

2. 猜灯谜:元宵节还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就是猜灯谜。在灯笼上挂上谜语,让人们猜测,猜中者可以得到奖品。

3. 点灯笼:元宵节夜晚,家家户户都会点起彩灯和红灯笼,以示喜庆和祈求平安。

4.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表演节目。龙和狮子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跳跃、翻滚,象征着吉祥和繁荣。

5. 放烟火:元宵节也是放烟火的时候。人们可以自己制作小型的烟花爆竹,或者到公共场所观看专业的烟火表演。"。

元宵节都有哪些风俗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闹花灯: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

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3、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5、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猜灯迷的民俗介绍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猜灯谜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形式,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汉字的规律,着眼于字义词义变化,常用一个词句、一首诗来制成谜语,既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又即使人增长知识,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元宵节习俗

  一、观灯,猜灯谜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花灯上悬有谜语,供人猜射,流传甚广。

  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

而山西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则是挂花灯,每逢元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

  广东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

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

  二、吃元宵

  元宵是元宵节必备的食物,不论南北,不过南北叫法上有区别而已。

但不管是元宵还是汤圆,都是各地元宵节的重要风俗之一。

  三、舞龙灯

  舞龙灯,也称龙舞。

在古人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古人希冀得到龙的庇佑,舞龙灯也就成了一项元宵节的活动。

  四、踩高跷、舞狮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舞狮,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五、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相传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

  六、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七、逐鼠

  主要是旧时养蚕人家进行,据说人们在正月十五熬好粥,放到老鼠出没的地方,边放嘴里还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八、送孩儿灯

  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灯”与“丁”谐音)。

  九、迎紫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十、走百病

  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十一、偷菜

  台湾,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菜。

  贵州某些地方也有类似习俗。

  四川元宵节的“偷”范围更广,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

”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

  此外,不少地方还有一些颇具地方色彩的活动。

  放焰火,文艺踩街,是山西元宵节的必备。

  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

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河南一些地方元宵节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

  陕西也有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的习俗,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