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的风俗,仡佬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日期:2024-03-03 08时 来源 网络仡佬族的风俗目录
仡佬族主要风俗
仡佬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1. 婚礼:仡佬族的婚礼非常隆重,婚礼活动通常会持续三天三夜,需要准备大量的酒菜和礼品。在仡佬族的传统婚礼中,新娘需要穿上一身红色的盛装,由新郎家长带着前往新郎家中,进行迎亲仪式。
。
2. 藏经:仡佬族的藏经非常重要,每年都会定期进行一次。藏经是一种信仰和祈福的仪式,通常由一位有经验的老人主持,全村的人都会参与其中。
。
3. 祭祀:仡佬族的祭祀活动也非常重要,通常会在一年中的特定时间进行。仡佬族相信祭祀可以祈求丰收、平安和健康。祭祀活动通常会在村庄的祭祀场所进行,需要准备大量的酒菜和祭品。
。
4. 赛龙舟:赛龙舟是仡佬族的传统活动之一,在每年的端午节期间举行。赛龙舟通常需要准备一条长龙舟和一支强大的队伍,比赛过程中需要全力划桨,争取最快的速度。
。
5. 唢呐音乐:仡佬族的唢呐音乐非常有特色,通常在婚礼、祭祀和其他重要场合中演奏。唢呐音乐让人感觉非常热闹和欢快,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仡佬族主要风俗
1、饮食:
在饮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区)、稻米(平坝地区)为主,其次是各种豆类、麦子、荞子及薯类,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
副食中,以糯米糍粑为珍贵食品,打粑“祭祖”,喜庆待客,送亲家,重阳献新送亲友,这一习俗一直保存至今。
2、服饰:
仡佬族的服装文化因时损益,独具特色。
清代及其以前,服装多为家织麻布染青蓝二色制成。
民国以后,各民族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审美观随社会发展而逐渐改变,无论男女老少,服饰逐渐与当地的汉族一致。
现在,人们的日常服饰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各种式样纷繁。
质地从单纯的棉布、涤卡发展为毛料、麻纱、涤丝等,农村的仡佬族群众也是一季多衣,只有在各种节日庆典中才会特意穿戴本民族服饰。
3、婚姻:
前,仡佬族各支系之间互不通婚,实行支系内婚制,但同宗不得开亲,习惯姑表或姨表联姻。
青年男女一般在十四五岁时定婚,甚至有“背带亲”、“指腹婚”者。
仡佬族婚礼仪程中,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地区保持有“男不亲迎”和新娘步行,以及婚礼期间新婚夫妇不同房等传统习俗。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仡佬族与汉族、、彝族、苗族等各民族长期错杂而居,缔结族际婚姻、经由自由恋爱而到政府相关机构的年轻人日益增多。
扩展资料
仡佬族的文学艺术:
1、仡佬族的民间文学有传说故事、诗歌和谚语等。
民间故事多是讲述天地诞生,仡佬族源流以及英雄人物和劳动人民的聪明、善良和勤劳勇敢的,比如《制造天地》、《阿仰兄妹造人烟》、《竹王》、《勇敢的姑娘》、《聋兄瞎弟偷羊》等。
2、铜鼓、牛角、、葫芦笙是仡佬族历史上常用乐器,泡木筒是仡佬族的独特乐器,用长两尺余的泡木捅去芯,做成筒,凿两孔,上端插竹唢筒,吹奏时发出“呜哇呜哇”的声音,仡佬族因此称呼它为“呜哇”。
3、仡佬族的舞蹈有“顶翁罗”、“打亲敬酒舞”、“酒舞”、 “淘盆打褂子舞”、“踩堂舞”、“祭山神舞”、“祭田娘舞”等。
参考资料来源:
仡佬族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1、三月三祭山神
除关岭、晴隆等少数地区外,仡佬族普遍过三月三祭山神,祭山神都是男子参加,大都为全寨活动,只是形式、礼仪上有差异。
安顺、普定、镇宁一带的仡佬族,还过“六月初六”,杀鸡备酒敬奉“秧苗土地”。
2、吃新节
吃新节,各地仡佬族均过,时间不一,内容大同小异,是仡佬族比较重视的节日。
采摘新粮 ,以新粮祭献祖先,举行将动物放归大自然的“放生”活动是这一节日的中心内容 ,而且必须要在过节之后 ,人们才能开始食用新粮。
吃新节到来时,家家户户都要到田间地头摘取新庄稼,摘取新谷穗煮新米饭,备酒敬祖,以感谢祖先拓荒种地、泽惠后人的恩德,然后大家吃新,欢庆一年的丰收。
3、牛王节
各地仡佬族还在十月初一过“牛王节”,又称“敬牛王菩萨”、“祭牛王”。
每到这一天,仡佬族除了杀鸡备酒敬供牛王外,同时要让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
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糍粑挂在牛的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如果附近没有水塘、水井,水田,那也要打盆水放在家门口,让牛“照镜子”,之后取下糍粑喂牛,给牛“做寿”。
4、做粑粑
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用一升或几升糯米打成一个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盘内,供奉祖先,三天之后才可食用。
在端阳节、重阳节及其他所有节日,都要宴请宾客,均要做粑粑。
民间广为流传着“端阳打粑送亲家,重阳打粑封龙口,谷熟打粑献新人”。
5、食俗
习惯日食三餐,早餐稀饭或酸汤烫饭,中餐和晚餐多为大米干饭或玉米干饭。
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
糯米一般都用来制作糯米粑,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风味。
食用时,常配以蜂蜜、红糖、白糖、芝麻、苏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