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节日风俗有那些,四川春节有哪些习俗?
发布:2024-03-03 09:43:49 参考 用户推荐四川的节日风俗有那些目录
四川的传统节日风俗有哪些?
四川春节有哪些习俗?
四川有什么风俗?
四川的节日风俗有以下几种:。
。
1. 春节:四川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包括贴春联、贴年画、扫尘、祭祖等,还有舞狮、舞龙、放烟火等活动。
。
2. 清明节:四川人在这一天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烧纸钱、祭拜祖先。
。
3. 端午节:四川人在这一天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
。
4. 中秋节:四川人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
。
5. 重阳节:四川人在这一天会登高、赏菊花、吃重阳糕等。
。
6. 元宵节:四川人在这一天会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等。
。
7. 农历十五日:四川人在这一天会祭月、放烟火、赏花灯等。
。
8. 腊月二十三日:四川人在这一天会煮年糕、吃饺子、守岁等。"。
四川的传统节日风俗有哪些?
四川的风俗有:
1、都阳节
都阳节流行于雷波县一带。
节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内容与汉族的端午节相近。
节日这天,家家在门前挂上菖蒲和,孩子们用雄黄酒擦脸,青年人带上粽子、酒和砣砣肉到山间草坪唱歌跳舞、摔跤赛马,尽情娱乐。
2、补年节
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
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
3、采花节
采花节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
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
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为人们治病。
4、蔡侯会
蔡侯会汉族节日习俗。
流行于夹江县一带每年农历八月举行。
夹江是著名的纸乡,坊众多。
广大造纸艺人奉为祖师,家家供奉蔡伦神像农历八月正什新竹末沤好、旧料已用完的闲暇之期,艺人们便集资办蔡侯会。
5、女儿节
女儿节汉族节日习俗。
流行于广元一带。
相传,唐朝女皇的母亲在广元游河湾时遇黑龙感孕,于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则天。
故旧时民间以此日为武则天会期。
这天,人胶成群结队到生泽寺、则天坝和嘉陵江畔游玩。
妇女们穿戴一新,相互邀约沿河湾畅游,以讨吉祥。
四川春节有哪些习俗?
四川客家春节习俗 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为留恋。
对家乡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
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
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
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
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
其中,尤以上川龙最有特色。
上川龙是清初江西刘氏移民带到川西的,由刘氏族人年年扎龙,年年舞龙,用于拜年冲喜,祈求风调雨顺。
上川龙巨大雄伟,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动,龙头重达三五十斤,耍龙技巧性强、路数多。
四川有什么风俗?
四川风俗如下:
1.走人户
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蹄、很多自己舍不得买的礼物、好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
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2.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时间在春节前后。
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
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
演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
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3.拜把子
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
又称结盟、结拜、换帖等。
流行于四川各地。
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4.送节礼
汉族交际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
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
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5.学三年跟三年
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旧时投师学艺一般需三年时间。
按习俗,三年之中,师傅只管徒弟伙食,会给少量衣鞋钱和剃头钱,不给工钱,徒弟出工得的工钱也归师傅。
三年期满后,许多徒弟还要跟三年才能独立谋生。
这三年里,徒弟相当于半个工人,有一定收入。
6.办出师酒
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四川各地。
技师学艺满三年后,如果所学技术已过关,征得师傅同意,便可“出师”。
届时,徒弟要大办“出师酒”,请行内有名气的人来参加,祭祀行业祖师神,酬谢师傅的教艺之恩。
徒弟给师傅叩头,送给师傅衣帽鞋袜;师傅退还投师文约,对徒弟说此些祝愿的话。
按规矩,无钱谢师、未办出师酒的,不能算出师。
7.隔代同姓
汉族社会习俗。
流行于犍为县罗城、定文、寿保等乡镇。
这一带张姓和吴姓中,保留着隔代同姓的习俗。
为了使香火不断,便采取了隔代同姓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