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泉州葬礼风俗,仙游丧葬习俗

泉州葬礼风俗,仙游丧葬习俗

发布 2024-03-01 07:31:30 参考 知识库

泉州葬礼风俗目录

泉州丧葬礼俗

仙游丧葬习俗

福建泉州晋江的丧葬风俗是怎样的

泉州的葬礼风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常见的葬礼形式是火葬,但也有部分人选择土葬。

2. 葬礼通常会在逝者离世后第三至七天举行,称为“送终”。

3. 在葬礼前,家属会找道士为逝者超度,称为“超度”。

4. 葬礼期间,会有亲友前来悼念,向逝者献花、烛、香等物品。

5. 在葬礼仪式中,会有亲友为逝者献词、哀悼,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缅怀。

6. 葬礼结束后,家属会在逝者的坟墓前烧纸钱,祭奠亡灵。

7. 在泉州,有一种特殊的葬礼形式叫做“糖仙葬”,即为逝者制作糖人,以此来纪念逝者。

总体来说,泉州的葬礼风俗比较传统,注重家族和社区的凝聚力,同时也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泉州丧葬礼俗

泉俗服丧,须“礼尽三年”。

葬毕七天内,每日均要由女眷于早、午、昏三次奠祭死者之灵,啼哭哀念,早称“捧茶”,午、昏称“捧饭”。

葬后第三天,旧时有孝男、孝眷和亲属前往墓地探墓,在墓旁“后土”前和墓前分别祭奠。

七天后,逢初一、十五,才由女眷哭祭,直至撤奠为止。

另外,还有十四日祭,四十九日祭、百日祭等。

去世一周年纪念日,古称“小祥”,现俗称“对年”;两周年纪念日,古称“大祥”,现俗称“三年”,均要备物品致祭。

如治丧期间没“做功德”的,要在这时补做,否则因循旧制的子女会于心难安,认为孝道未尽,死者灵魂难以超升。

三年过后,每逢死者生日要做“娩忌”,卒日做“正忌”,合称“做忌”。

一般人们比较重视“正忌”。

另外,在清明、中元、冬至等岁时节日,也有扫墓、祭奠之礼俗。

旧时泉州丧葬仪礼隆重侈靡,民间竟以此为自豪,“要吃要穿在苏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或曰“生要生在苏杭二州,死要葬在福建泉州”)的俗谚世代流传。

其实,竞争丧葬仪礼隆重之最者大有人在,如安徽的徽州俗谚即有“生在杭州,嬉在苏州,死在扬州,葬在徽州”。

把生之天堂推举为苏、杭二州,这在传统观念中,似已定论,各地均不敢高攀,而对葬礼之隆重,却当仁不让地以自己的家乡自荐,且充满自信。

重死甚于重生,反映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态呢?可以说,葬礼是人们对死者身份、地位的确认,但 在宗法社会里,出殡仪式也是死者家族势力的一次大检阅,它反映了送葬者的人生观,旁观者也会对出殡仪式“闹热”与否发表一番评论,可见,出殡仪式的社会意义大于个人意义,这应是丧事大办的主观原因之一。

丧事侈靡,既不合古礼,也与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左,丧事简办,乃大势之所趋。

仙游丧葬习俗

仙游旧式的丧葬习俗与中原一带不尽相同,但又存在着联系。

“金斗”就是一例。

所谓“金斗”,是指人去世后,家属将逝者遗骨装瓮另葬。

这一丧葬习俗的形成,始于汉代,与中国古人落叶归根、狐死首丘的观念有关。

《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曾下令凡历年战死的士兵由官府操办丧事归葬故乡。

北方人大批到福建,最早是汉武帝征伐闽越,汉兵追击敌军进入仙游境内打过几场仗,战死的士卒按规定归葬。

在此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原人民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入闽,抵达仙游的先民去世后,约定俗成检骨入瓮等待机会归葬中原祖先垄茔,但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发达,这一愿望实际上难以实现,而代代相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金斗”这一独特的丧葬习俗.  坟墓型制 与北方的不同,仙游与闽南一带的坟墓型制如“交椅”。

厦门大学一位专研地方史的老教授讲课时曾介绍说,这一型制是吸纳了闽越古代的女性生殖崇拜习俗,意谓期望获得“重生”

福建泉州晋江的丧葬风俗是怎样的

棺木抬到,孝男到门前跪泣迎接。

有人为尸体沐浴穿戴装殓入棺,这样职业的人泉州晋江称为“雕虎”。

孝男等以新水桶至附近井中汲水,回时任绳子拖地,水放在一碗置于烘炉烧,为尸体洗浴之用。

余水倾倒阶前,这样叫“上水”。

死者装扮毕,扶起坐于厅中上,由道士或僧人作法,祭肴定额十二碗,名叫“辞生。

死者足踏装有谷物金钱之斗,由道士或僧人帮其拿一些准备好的钱散发给子孙,名为“散手尾钱”。

所择时刻已到,尸体装入棺内,纳以石灰碎纸(泉名“纸脚”),如夫妻尚存其一,则草席须刈留一半。

装殓停当,盖上棺盖,钉上木锭。

孝男等随后将死者生前所用之药瓶药炉草席碗筷等物拣送至室外旷地,从前各铺均有定址,不能越界。

近改在自家门前烧毁,名叫“送草”。

送草之后要停柩于自家厅上。

停柩的棺木必须加漆,漆之厚薄,视停放时间之久暂及丧家之经济力量而异。

停柩一段时候,诸事准备就绪,便择日发丧开吊,做功德为亡魂超度。

先期印发“讣贴”遍告诸亲友。

出葬前数日再度“捧饭”。

布置灵堂,先把糊好之“纸厝”安放厅中,贴上死人名位,由道(僧)作法,名曰“安龛”。

亲友接到讣贴,视其交情及资力,有以现款为赙,有以,有以布帛贴字,亦有以冥镪为赙的,丰俭不一。

唯花圈则民国以后始用,旧式的不用花圈。

发丧之日至公吊之前,亲友陆续前往吊唁者,谓之“问丧”。

功德已毕,焚烧纸厝,翌日出葬。

出葬行列有亲友应酬之各种物品,如丧轴多者必抬丧轴而行,又有化妆各种戏服,在出葬行列中边歌边舞,自数阵至数十阵,沿路观众如云,争看热闹。

交游广阔之大户,当灵棺经过时,有交情的人家于自家门口排香案,举行路祭,孝男要叩谢并送其红布一块。

扩展资料

泉州晋江服丧事宜:

人死之后,亲属戴孝,头冠白巾,泉州名为“头白”。

身穿孝服,没有做功德的以白布为之,做功德的外加麻服,所以做功德也称为“变服”。

孝男足穿,女则就布鞋加缝白布或青布,儿媳鞋后加红布。

外亲如外孙的“头白”多一块红布,通常不戴在头上,足穿便鞋。

腰间孝男缠麻带,其他为宁麻带。

孝男百日内不剃发。

泉州人死后三年系首尾计算,届时除服从吉,门贴新红联,俗称“贴三年联”。

每月初一及十五,早上敬汤茶饭菜,孝眷哭祭,称为“孝初一十五”。

未除服前新年不贴红联,或贴水红色或绿色者,其辞句亦与异,作哀伤之词,如“望云思亲”之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