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有什么风俗美,百家姓有姓从的吗
2024-03-01 参考 网络潜江有什么风俗美目录
湖北潜江有那些民俗风情?
百家姓有姓从的吗
湖北潜江有哪些特色过年美食?
潜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美。
。
1. 壮族歌舞:潜江市是湖北唯一的壮族自治县,壮族歌舞是当地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其中以“锣鼓舞”、“花鼓舞”、“白鹤舞”等最为著名,曲调欢快,舞姿热情,是当地人民喜爱的娱乐方式。
。
2. 渔民文化:潜江是长江流域的一个渔业大县,当地人民生活与渔业息息相关,渔民文化也是潜江的一大特色。当地有着丰富多彩的渔民文化活动,如渔家乐、渔歌比赛等。
。
3. 草编艺术:潜江市还有着悠久的草编艺术传统,当地的草编作品精美绝伦,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
4. 汉绣:潜江市还是中国汉绣之乡,当地的汉绣以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著称。
。
5. 水上婚礼:潜江市有着独特的水上婚礼,新人乘坐精美装饰的船只,在长江上游览,享受浪漫的时光,成为当地新人结婚的一大特色。
。
总之,潜江市的风俗美是多姿多彩的,融合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精华,具有独特的魅力。"。
湖北潜江有那些民俗风情?
潜江的民俗风情
来自:潜江市
衣服鞋帽习俗
湖北省潜江市一带旧时服饰,与其它地方无明显差异,富裕家庭的男子穿长袍,罩马褂,妇女穿斜襟上衣,宽脚裤;贫寒家庭的男子则短衫打扮,穿对襟短衫。
农村男子常用青纱裹头,妇女田间劳作则用毛巾包头,以遮阳挡雨,毛巾两端在脑后打一个节,老媪则通常在头上戴一顶髻圈,老汉则喜戴瓜皮小帽。
男娃娃喜穿虎头鞋,虎头鞋前端绣有虎头图案,为鼻梁鞋。
男子多穿圆口鞋,女子多穿方口鞋。
青年女子常以纳花样鞋底作为相互间比较针指功夫的实证,而绣花袜底(实为鞋垫,又称“掩底子”)则往往是她们送给丈夫或未婚夫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礼物。
民国以后,线袜、胶鞋、皮鞋相继进入市场,这种风俗仍在农村中流行了相当长一段时期,遂渐渐消亡。
潜江的民俗风情
潜江位于有名的江汉平原,这里是一个美丽的鱼米之乡。
有丰富的水资源,有风景秀丽的森林公园和热爱家乡的潜江人。
在位于潜江园林镇的子月村8组有一个草莓基乡,每到星期日的时候,家长们就和孩子们一起来到这里,热情的子月人就把他们迎进棚子里去摘。
森林公园里有很多树木,春天一到这里的树都发芽了,每当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人就到这里来玩。
有机会你一定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玩,要不然你就没有到过潜江了。
潜江儿歌
儿歌是潜江民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边做游戏边唱以及大人对小孩哼唱。
内容多反映儿童生活,非常适合儿童的口味,浅显易记。
口语化的歌词使其在音乐上主要是以方言声调依字引腔,是研究潜江民间音乐的重要依据。
潜江民歌《得央?蚂》就是一首极富特色的儿歌,潜江人把“青蛙”叫做“?蚂”,所谓“得央”有二层意思:一是小孩们在竹杆头上系根线,线头上系个棉球或其它诱饵然后像钓鱼一样到河边去钓青蛙,他们上下抖动竹杆,诱饵在水面上晃动,等青蛙蹦起来一咬,就把它钓起来了,小孩们钓青蛙的动作潜江人称作“得失”;另外就是“数数”的意思,因为小孩数数的动作也像在“得央”什么东西一样。
这首《歌曲》由2、5、1三个音构成,旋律起伏大,但是既上口又好听,其衬词极富儿童情趣又有锣鼓点子的韵味,深受潜江人民的喜爱,至今传唱不衰。
(
百家姓有姓从的吗
从姓,我国常见姓氏之一。
主要出自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出自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以祖字为氏[编辑本段]姓氏源流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
东周平王小儿子名叫精英,被封在枞国,在今安徽省桐城东南,为侯爵称枞侯。
枞侯的后代就以国名枞为氏,汉代以后,去木旁为从氏,才有从姓。
2、出自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以祖字为氏。
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汉代时,有大将军枞公,其后代以其名字为姓,姓从。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从公。
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是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
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指出,枞阳是一个地名,先人以地为氏,因此有枞氏,汉代有枞公,一作纵。
枞公与从公,实际上是同一人,自汉朝以后,枞和从两姓,一向是混为一谈,不分彼此的。
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自古以来,“从”这个比较少见的姓氏,根据过去学者的考证,是由古老的枞氏“去木留从”而来的,从氏则以一个叫枞阳的地名而得姓。
望族居于东莞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从氏后人奉从公为从姓的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从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七十一位门阀。
今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周口市郸城、新蔡县、信阳市光山县,安徽省的庐江市、宿州市、灵璧市、定远市、霍邱县三流乡三流村、凤台县,山东省的临沂市蒙阴县、沂南县,陕西省的山阳县,江苏省的泗洪市、高邮县,湖北省的潜江市渔洋镇从家村,以及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均有从氏族人分布。
[编辑本段]家谱文献 山东无棣回族从氏谱书,著者待考,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车镇乡五营中村从秀凯处。
安徽芜湖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巢湖庐江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郎溪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乌溪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泾县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繁昌从氏家谱,从氏世袭图一幅,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木刻活字印本,2005年重修。
湖北阳新(黄石地区)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云南元谋从氏族谱,(现代)从家发编修,2007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百五十册。
公开出版。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从 谂:唐代高僧,居赵州观音院。
精心玄悟,乾宁中示寂,谥真际禅师,世号赵州古佛。
从 贞:明代繁昌人,官至安陆卫指挥同知,居官清俭,萧然若寒士,管领漕运,尤爱惜士卒,童孺俱颂其美。
从 龙:明代知县,字云峰,安陆人。
成化中以举人知麻哈州。
当时民俗皆被发左衽,经从龙治理五年,遂成衣冠人物之俗。
从 任:明代大学生,字子重,江南人。
负奇气,嗜异书,有绝技。
从所向:明代钟祥人,官刑部主事,清廉恬退,为人仁义,有仁声。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晋武帝大始元年(公元265年)置东莞郡。
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2、堂号(缺) [编辑本段]宗祠通用对联 〖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明时剖竹; 汉代分符。
——佚名撰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从龙事典。
下联典指汉·从成公事典。
〖从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知州易旧俗; 大将守荥阳。
——李文郑撰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安陆人从龙,字云峰,以举人官麻哈知州,当地民俗落后愚昧,从龙治理五年,民风大变。
后任怀庆知府。
下联典指汉初刘邦的将领从公(枞公),奉命与御史大夫周苛守荥阳,后被项羽所杀。
湖北潜江有哪些特色过年美食?
鞭炮声声迎新年,妙联横生贴门前。
笑声处处传入耳,美味佳肴上餐桌。
谈天论地成一片。
灯火通明照残夜。
稚童新衣相夸耀,旧去新来气象新。
春节就要来了,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湖北潜江的年味美食和风俗吧!
1、糍粑
潜江人几乎年前左右就会做糍粑。
先把糯米泡个几天,再放上蒸锅蒸熟,这时候小孩子就会先用手团一个糯米团子拿着吃,大人们就会把糯米倒在石臼里舂至绵软柔韧,最后会把糍粑放在抹了香油的盆里定型放置,等到糍粑变硬后再用刀切成小块,再放几天就会用水泡着。
老人们经常在烤火的时候拿出一块来放在火上烤到两面鼓起,一口下去满口的焦香和米香,或者早上用油煎至软糯后淋上鸡蛋液,倒上白糖,软糯的糍粑裹上满满的鸡蛋香就是一道美味的早餐。
2、炸麻花和馓子
麻花和馓子基本上是潜江人家家户户过年必备的零食,只不过以前都是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自己做,现在很多都是在外面买。
小时候只要是过年前半个月左右,外出打工的亲戚们陆陆续续回家后就会聚在一起做麻花馓子,手一撮一扭一个麻花就成了型,我们就在旁边用面粉做一些小动物,等做到一簸箕的麻花后就会一起倒入油锅,“刺啦”一声,甜味就会从油锅里面冒出来,用漏勺翻动几下,麻花变得金黄后就可以出锅了。
刚出锅的麻花外酥里嫩,等放凉后就会变得酥脆,有时候我们会把麻花掰碎放入锅中煮到软糯,打上一个鸡蛋,一碗热腾腾的麻花就出锅了。
3、豆饼
潜江和武汉一样喜欢在冬天做豆丝屯着,只不过我们更加喜欢叫豆饼。
用绿豆、大米磨成豆浆,在大铁锅里面抹上猪油,用舀上一瓢浆在锅里,用河蚌的壳四周抹开,摊匀,盖上锅盖,一会儿一张豆饼皮就熟了,揭开盖子满满的豆香从锅里面飘出来。
我们更多时候是用藕丁,肉丁和蒜苗炒上一大碗芯,在倒入香油的锅中放入豆饼皮,再放入炒好的芯,将豆饼用折被子方式折起来,煎到两面焦黄就可以吃了,一口咬下去,豆香米香和着菜香在口腔里面迸发出来。
吃不完的豆饼皮我们就会切成丝儿,晒干储存,想吃的时候就放在锅里面煮熟,再放上蒜苗、盐、鸡精,有时候还会放自己家做的香肠,热气腾腾的碗中白色的豆丝和着绿色的蒜苗还有浓郁的香油香,给人想不到的温暖和满足。
年夜饭吃的美食,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就不一一赘述了,接下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过年的习俗吧。
我们家会在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前,先在四方桌子的每个方向摆上一碗饭,半杯酒,让祖先先吃,在吃过年夜饭后会去上灯,也是祭拜祖先,在这一系列流程走完后就代表着大年三十的任务完成了一大半,大人们回家就聚在一起打牌,老人们就看春节联欢晚会,小孩子们就在家门口放鞭炮玩,等到午夜十二点左右家家户户就开始放鞭炮,整个镇上都被鞭炮声笼罩,这是在欢迎年的到来,并且在早上五点左右还有再放一次鞭炮。
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家里客厅,厨房,洗手间的灯都不能关。
等到大年初一的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互相拜年,出嫁的女儿要带着老公孩子回娘家。
这就是我家乡的年,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年味越来越淡,但是这些习俗依然保留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