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文化服饰,苗族的风俗
发布:2024-03-01 12:47:12 来源 未知苗族的风俗文化服饰目录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的风俗
。
1. 风俗文化:。
。
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龙船节”、“芦笙节”、“迎娶嫁娶节”等。其中,“芦笙节”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被誉为“苗族的春节”。节日时,苗族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在村庄中跳芦笙舞,唱苗族歌曲,庆祝丰收和生活的美好。
。
2. 服饰:。
。
苗族的传统服饰多以红色为主色调,以窄袖、低领、短衣为特点。男子的传统服装是“打糍粑衣”,由白色布料制成,外面覆盖上一件黑色或蓝色的背心。女子的传统服装是“蓝色大襟”,由蓝色布料制成,上面有精美的刺绣图案。苗族人还特别喜欢戴银饰,银饰上常常有复杂的图案和纹饰,代表着苗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
总体来说,苗族的风俗文化和服饰充满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代表着苗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苗族风俗习惯
苗族民风习俗:
一、服饰
苗族服饰,男性无大异,一般头戴青、蓝色头帕,旧时穿长衫或对襟短衣,宽松筒形裤。
女性服前丰富多彩,式样色调繁多。
望谟县苗族大都自己种棉花种麻,自己纺纱、绩麻、织布、缝制衣。
苗族支系,以语言、服饰为区别,表现在妇女的打扮和装束。
1、“黑苗”男性穿青色长衫,布纽扣,下身穿桶裤,长齐膝下,亦为青色和蓝色,裤头另接其它颜色多是白色。
2、“红苗”自称“猛哪”,即红的意思。
女性上衣是细麻缝制,衣袖是蜡染绣花红布作高领领背下有一块宽4寸8的红色图案坎肩,衣襟无衣扣,短齐腰。
3、“白苗”自称“猛缕”。
“缕”是白的意思。
妇女头戴4丈长、层层相叠的青色或蓝色大盘帕,上衣用棉布或细麻布缝制,右开襟,长齐腰带系处,衣领衣袖绣花,衣领下面红色图案坎肩,长尺余,宽8寸,四周镶上花边。
二、居住
望谟县苗族,迁入县境内较晚大都是清朝后期迁徙来的。
迁人后,在无人居住的荒地垦荒种地因而居住分散并以支系聚居一村一寨。
如石电的松团村、岜饶乡的绒村、新屯镇的牛角塞等。
苗族村赛或单家独户、或三五户为邻居,很少有数十户同一村赛。
苗家有“上大梁”的习惯。
梁是架于中间一间的两根中柱上,在“上大梁”之前,要在正中一间后面安一四方桌,桌上打一把洋布伞遮住,伞架上挂一张女帕及耳坠、桌子背面用一铺席子围着,桌上摆有一竹筒大米,在米上面烧香、点烛、点灯。
三、饮食
望漠县苗族,居住和耕地处于高山地带,故以旱地作物为主/主要生产苞谷、小米、荞子高梁、红、豆米、旱谷、旱稻等)水稻不多,平时以苞谷为主粮。
逢年过节、办喜事,用糯米式各种杷积喜欢吃嫩苞谷耙、红稗粑、小米粑、荞粑。
四、打老庚
苗族青壮年中常与本族以及布依族、汉族打老庚。
逢年过节,互送礼品,往来密切红白喜事互相帮忙,亲如兄弟姊妹,情同手足。
五、信仰
苗族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多神。
家户户设神龛供奉祖先逢年过节,或婚嫁喜庆,都要杀鸡煮肉祭祀。
苗族的风俗
1、服饰
苗族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
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
妇女的服饰款式复杂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多达130种以上,头上的发髻和裹巾,衣衫的颜色,绣花的图案,以及裙子的有无和长短等等,不仅省与省之间,而且县与县之间,有时甚至寨与寨之间,常有不同的特点。
2、饮食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为主食。
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
3、建筑
苗族一般聚族而居,村寨周围茂林修竹,风景幽美。
村寨大多设有寨门,寨内种植有常青的保寨树。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而房屋大多为木结构建筑,以瓦或杉木皮、茅草等盖屋顶。
黔中或黔西地区也有用薄石板盖屋顶的。
相关信息: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
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