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民间风俗,各地中秋节习俗有哪些
发布 2024-03-01 14:01 来源 共享网站关于中秋节的民间风俗目录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与风俗呢?
各地中秋节习俗有哪些
。
1. 赏月:中秋节的主题是赏月,人们在晚上会赏月,一边品尝月饼、烤肉、瓜果等美食,一边欣赏月亮的美景。
。
2. 吃月饼:中秋节最著名的食品就是月饼,有各种口味和馅料,如莲蓉、豆沙、五仁、核桃等。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赠送月饼给亲朋好友,表达情谊。
。
3. 点灯笼:中秋节夜晚,人们会点起彩灯、灯笼,照亮街道和家庭,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
。
4. 玩花灯:中秋节期间,民间会举办花灯展览,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形状、颜色的花灯,如龙、凤、狮子、莲花等。
。
5. 赏桂花:中秋节正值桂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会品尝桂花酒、桂花糕等食品,赏桂花香气。
。
6. 摘茄子:在南方地区,中秋节有摘茄子的习俗,因为“茄子”与“七夕”谐音,人们认为摘茄子可以带来好运。"。
中秋节有哪些习俗与风俗呢?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关于中秋节风俗: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
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二、关于中秋节风俗: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
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三、中秋节风俗:玩月
中秋玩月,今人称之为赏月,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
究其玩月的形式,富者多自搭彩楼,贪者多寄圩酒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除了贵族和民间玩月的情况,此外还有赏游型的玩月。
唐李涉《中秋夜君山台望月》诗:“大堤花里锦江前,诗酒同游四十年。
不米中秋最明夜,洞庭湖上月当天。
”这是登山玩月的佐证。
明《江南志书》记载:常熟县八月望日“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
”这是泛舟玩月的佐证。
当然,古人玩月,并不仅仅是只玩赏中天朗月,而往往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连带在一起观赏,比如著名的景观--卢沟晓月、三潭印月等,无疑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
四、中秋节风俗: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五、关于中秋节风俗: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
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
这大概是沿着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罢,‘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
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
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
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
’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
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给祭兔时做的。
还有两枝新毛豆角。
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
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
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
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没有一个人敢拉后的!我和娟子是替换着来磕的头。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而虔诚。
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
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
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异化。
中秋自从由祭月的礼俗转化成民间节日后就淡化了礼俗色彩,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玩兔儿爷的风俗,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有力佐证。
各地中秋节习俗有哪些
1,竖中秋
在广州,中秋节有一种富有情趣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
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
每逢中秋节,各家要用竹条扎灯,灯的行头多样,鱼龙灯、鸟兽灯、花果灯等,也可砌成“贺中秋”等字灯。
2,扎灯笼
中秋临近时,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
此外,还有很多小朋友会用水果皮扎灯笼。
除了木瓜灯,还有香蕉灯,最简便的是“柚皮灯”,几乎家家户户的小孩都能做。
扎好的灯笼除了用来“树中秋”,更有情侣提着灯笼依偎赏月。
3,耍禄仔
“耍禄仔”是过去中秋节十分流行的儿童游戏,以柚子壳刻通花,中可悬灯,儿童提着成群结队游乐,或提着各种动物、瓜果形状的灯色,沿街踏歌而行,一边唱着“耍禄歌”。
4,拜月光
中秋节当晚,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后,必须摆上各式果品进行“拜月光”的仪式。
有天台的人家在天台,没天台的人家在家门前,摆开八仙桌,焚香礼拜,贡品除了月饼外,还有柚子、柿子、香蕉、杨桃、油甘子、芋头等。
5,追月
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