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乡村风俗,朝鲜族的节日有哪些?生活习俗?饮食文化?
日期 2024-02-29 来源 知识库朝鲜乡村风俗目录
朝鲜族的特点和风俗
朝鲜族的节日有哪些?生活习俗?饮食文化?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
朝鲜乡村风俗是指朝鲜半岛农村地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朝鲜乡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人们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因此他们的风俗习惯也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1. 家庭结构:朝鲜乡村的家庭结构以大家族为主,一般由祖父、父亲、子孙和妻子组成。家庭成员之间感情深厚,互相关心,尤其是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孝顺。
。
2. 丰收节庆:朝鲜农村地区有很多丰收节庆,如春节、秋分节、农历八月十五日等,人们在这些节日里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子、唱歌舞、品尝美食等。
。
3. 社交习惯:朝鲜农村人们喜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打麻将、看电视等,这些活动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也是他们娱乐生活的一种方式。
。
4. 饮食习惯:朝鲜乡村人们的饮食以稻米为主,同时也有很多蔬菜和水果。他们的饮食习惯讲究健康、营养和味道,善于利用各种天然食材制作美食。
。
5. 婚姻习俗:朝鲜乡村的婚姻习俗很重要,人们会在结婚前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如“嫁妆”、“娘婿礼”等,来表达双方对彼此的尊重和祝福。
。
总之,朝鲜乡村风俗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它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人文情感,为朝鲜半岛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朝鲜族的特点和风俗
1、服饰风俗: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
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
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
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
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
2、饮食风俗:
朝鲜族以为米饭为主,汤每餐必备,尤其爱喝大酱汤。
朝鲜族特色食物有辣白菜、冷面、狗肉等。
朝鲜族饮具器皿别具风格,一般一灶两锅,其锅邦深底阔,特别铁盖,便于焖饭,但炒菜不便。
一般是一锅饭、一锅汤。
桌中间一盆饭,一人一匙,并备有凉水。
3、居住风俗:
多居马尾式住宅,建于近水源方便之处。
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辫抹泥为墙,屋顶四面坡,用稻草覆盖。
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门,室内通屋为炕,进屋脱鞋,盘腿而坐。
农村在房屋东端室内养一头大黄牛,院内放牛车及捣米用的杵臼。
4、丧葬风俗:
先将尸体头向西抬到七星板上,放在屋里摆上供品,这时要赶制寿衣。
家人与近亲穿好丧服,男子戴麻制丧帽,女戴麻制丧圈。
灵柩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不等。
吊丧者向遗体三叩首,同时带去礼物。
出殡前给死者擦身换衣,并把尸体用麻布捆三处入棺。
下葬时家属抬着死者的灵柩,放在挖好的墓穴里掩埋,直系亲属对死者要连祭三年。
5、礼仪风俗:
朝鲜族礼节很严。
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要问安让路;就餐时给老人摆单人桌,父子不同席,儿媳恭顺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席间若无法回避时,年轻人应举杯背席而饮;年轻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烟,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对火。
相关说明
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下辖延吉、图们、龙井、和龙、珲春、敦化六市及安图、汪清二县,全州面积4.27万平方公里,约占吉林省总面积的1/4。
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是朝鲜族另一个民族自治地方。
朝鲜族地区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
享有盛名的延边稻米,晶莹剔透,清香扑鼻,清代延边龙井县明岩乡所产稻米就曾被钦定为贡米。
延边著名的“苹果梨”,果大、肉多、果心小,汁液丰富,酸甜适度。
此外,人参、党参、贝母、山葡萄、松茸、木耳、元蘑等,也是朝鲜族地区的特产。
朝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朝鲜语归属尚无有定论,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
我国朝鲜族现在使用的语言文字称为朝鲜语和朝鲜文。
以前朝鲜文中曾夹用汉文,现在都用民族文字拼写。
以上内容参考:
朝鲜族的节日有哪些?生活习俗?饮食文化?
中国56民族传统节日大年三十晚“除夕”壮家称为“年三十晚”,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
这是南宁市壮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月初就开始做好各种过年准备,年三十这天,各家都忙着打扫庭院房屋,换洗衣服,杀鸡、打鱼、炸油豆腐、包粽子、蒸年糕。
晚餐前,各家都以猪肉、鸡、酒、米饭等作为祭品,祭拜祖先诸神灵;然后烧纸钱、燃放鞭炮。
祭毕,便开始吃团圆饭。
菜肴丰盛,大家开怀畅饮,以酬一年的艰辛和合家之乐,而且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余,以示“年年有余”。
春 节春节从月初一凌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五日的元宵节才告结束,其中又以初一至初五最为热闹。
当初一凌晨子时来临,各家竞相燃放烟花鞭炮,辞旧迎新。
拂晓时,各家妇女竞相奔向河边井旁“抢新水”,以第一个汲挑新水为吉利。
妇女们用“新水”来煮姜糖水和汤圆,并以之先祭拜祖先,然后全家饮食。
正月初一,互不串门。
早饭后,青少年们穿着盛装,各自相邀同伴好友,就近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过去,南宁还有举行迎春祭祀仪式,“府州县排列彩亭,设土牛,迎春于东郊”;“仪仗甚盛,凡距县城二十里内,男妇老幼,相竞逐队来观,至为热闹”。
乡村中也流行舞狮、舞龙和舞春牛等活动的习惯。
舞狮队走村串巷,锣鼓喧天,鞭炮阵阵;孩童追随其后,其乐融融。
狮子每至一家,主人即以封包相酬,并互道贺语。
初一不杀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余菜肴。
大人给小孩压岁钱。
从初二起,亲戚之间便开始交往拜年贺岁,携带礼品主要是粽子、年糕、猪肉等物,连日不断。
来客所带来的礼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换上自家的年货让其带回。
过了初五,亲友间的走访贺年便逐渐减少,各家开始筹划当年的备耕工作。
到了元宵节,各家又杀鸡备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
春节即告结束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1)服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
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
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
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
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
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
女子穿船形胶鞋。
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2)饮食
朝鲜族以为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
辣白菜,一般制法将白菜用盐水浸泡几天,洗后,再抹入辣椒、葱、蒜、姜等调料。
有条件时还可加苹果、梨片等,然后窖藏,半月后便可食用。
还可用萝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
冷面,三分淀粉、七分面压制而成。
煮熟捞出冷却,再用牛肉或鸡肉熬汤,并放入甘草、胡椒、花椒、生姜、味精、糖醋等制成冷面汤,吃时再放入牛肉片、黄瓜丝、芝麻、辣椒面等适口调料。
狗肉是朝鲜族喜吃的肉食之一,除婚丧及节日不吃狗肉外,其他季节都可吃狗肉。
但多半是在伏天或患者康复时为补养而杀狗。
杀时将狗吊起,四蹄放血,退毛。
用其肉、皮及五脏做汤,肉加调料凉食,其味鲜美可口。
朝鲜族饮具器皿别具风格,一般一灶两锅,其锅邦深底阔,特别铁盖,便于焖饭,但炒菜不便。
一般是一锅饭、一锅汤。
桌中间一盆饭,一人一匙,并备有凉水。
器皿讲究卫生,女人用坛罐顶水(现已不见)。
(3)居住
多居马尾式住宅,建于近水源方便之处。
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辫抹泥为墙,屋顶四面坡,用稻草覆盖。
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门(同时也是窗),室内通屋为炕,进屋脱鞋,盘腿而坐。
农村在房屋东端室内养一头大黄牛,院内放牛车及捣米用的杵臼。
近年朝鲜族已发生变化,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民族风格的室内设计日渐减少,一切向现代化发展。
(4)丧葬
先将尸体头向西抬到七星板上,放在屋里摆上供品,这时赶制寿衣。
家人与近亲穿好丧服,男子戴麻制丧帽,女戴麻制丧圈。
灵柩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不等。
吊丧者向遗体三叩首,同时带去礼物。
出殡前给死者擦身换衣,并把尸体用麻布捆三处入棺。
下葬时家属抬着死者的灵柩,放在挖好的墓穴里掩埋,直系亲属对死者要连祭三年。
近年移风易俗,也出现了深葬,火化等。
(5)礼仪
朝鲜族礼节很严。
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要问安让路;就餐时给老人摆单人桌,父子不同席,儿媳恭顺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席间若无法回避时,年轻人应举杯背席而饮;年轻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烟,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对火。
(6)婚姻
朝鲜族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劳动或学习中,产生爱情欲订婚时,必须先向各自的老人表明心意,以后,由男方父母带儿子去女方家求婚。
如女方父母拒见,则预示婚事不谐。
如双方老人见面,男女青年则可旁听,说明婚事有成功希望。
如双方父母议妥,则男青年需先向妇方父母叩头,然后,女青年再向男方父母叩头。
男女青年还必须明确表示愿意赡养双方老人,到此,亲事即告订妥。
订亲后,选吉日。
由男方携佳肴至女家,由女方邀亲友共同饮酒。
至夜幕降临,方撤下酒席,奏乐。
不分男女老少,一同跳舞。
唯女方父母告退归家,以表不忍女儿即将离家外嫁。
朝鲜族人无女方向男方索取财物的陋习,只由男方买些服装和姑娘所爱之物相赠,以表订亲之意。
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各备丰盛酒席。
男方先备牛车,车上铺新被,新郎偕同二三名傧相,身穿礼服胸佩红花,去女家接新娘。
至女家,新郎先被推进一无人的房间——室内摆放一桌丰盛酒席,女方给新郎连斟三杯酒。
其后,新郎将酒菜各选一点,用一张白纸包上,带上一瓶白酒,请人送回自家,表示婚事惬意,女家招待甚丰。
接着女家又给新郎送上一碗大米饭,里面埋上三个鸡蛋。
新郎要剩半碗饭一个鸡蛋给新娘,象征此后共吃一锅饭,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永成鸾凤之好。
傧相于席间也选一点菜肴,带回家中,以示同喜。
此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向老人行跪拜礼,以谢玉成。
然后新娘带妆奁上车与新郎回家。
回归途中,赶车人故意把车赶进横垄地里任其簸簸,同车人欢笑一团,乐不可支。
车进村边,村人穿民族服装,载歌载舞迎接新娘。
此时由男家向赶车人献出一小桌酒菜。
宴罢,赶车在村中转几圈,再乘兴将车赶到新郎家。
新郎新娘下车后,步入屋内举行婚礼,仪式与在女方家相似。
仪式后,在场男女老幼同歌共舞。
此时,新郎新娘“三问三答”,其内容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幼辈的爱抚及双方海誓山盟之类的话语。
宴罢,客归,新郎新娘入洞房。
婚事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