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河南有什么风俗,河南有哪些民俗民风

河南有什么风俗,河南有哪些民俗民风

发布:2024-02-29 04:01 来源 开源网站

河南有什么风俗目录

河南都有什么民俗文化?

河南有哪些民俗民风

河南的风俗有哪些 河南的风俗介绍

1. 化妆舞:河南的郑州、洛阳、南阳等地都有化妆舞的传统,化妆舞是一种流传很久的民间舞蹈,舞者在脸上涂上各种颜色的彩妆,舞蹈动作独特、优美。

2. 武陟花会:武陟县的花会是河南省著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花会期间,人们穿着传统的汉服,赏花、祈福、游玩等。

3. 豫剧:豫剧是河南的一种地方戏曲,源于河南南部地区,曾经在河南省内流行一时,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 火车头拉煤车:在河南的一些煤矿地区,曾经有一种特殊的运煤方式,就是用火车头拉动一辆辆煤车前往煤矿。

5. 漫水桥:漫水桥是河南省南阳市境内的一处古建筑,建于元代,是中国现存较早的石拱桥之一,也是南阳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

河南都有什么民俗文化?

1、小相狮舞

小相村位于鲁庄镇南部约八华里处,南临登封,西望偃师,是个居住有三千多口人的村庄。

该村历史悠久,是春秋时期的胥靡邑。

后因汉丞相萧何曾在此歇马住宿,取名萧相庄,再后来沿革为小相。

2、惠济剪纸

惠济区剪纸艺术的主格调是喜庆而热烈,幸福且吉祥。

其色彩主要是大红大绿奇艳无比,最适宜用于装扮春节、灯节、婚礼,以及绣制老虎帽、云雀鞋、花肚兜、枕头、衣边等等。

其技艺延续,世代传承,千百年来都是老人教晚辈,姐妹相互学。

3、摸摸会

“摸摸会”流传在郑州登封市的一项传统民俗,“会”场位于中岳崇山九龙潭。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四日夜,人们从十里八村纷纷赶来,从十四日黄昏,通宵达旦一直到第二天还不肯散去。

说起"夜摸会",自然有它的来历。

据当地人说,过去有不少女子婚后不孕,生儿育女是女人的天性,女人不会生育是极为痛苦的事情,但难以言表。

4、超化吹歌

河南新密流淌的溱河、洧水,孕育了太多的文明,超化吹歌就是其一。

吹歌是中国的一种十分古老的吹奏乐演奏形式,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的组合,大约起源于商周时期,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中超化吹歌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超化吹歌大约起源于北朝,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组合的宫廷音乐。

5、洛神传说

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

那时,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有洛氏。

宓妃便加入到有洛氏当中,并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父亲那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牧的好方法也教给了有洛氏的人们。

河南有哪些民俗民风

百家衣和百家饭: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一百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

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为最好。

因 "蓝"谐音"拦",只要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民间保佐婴儿成长的风俗除穿百家衣之外,还有给孩子吃百家饭的习惯。

凡是对孩子比较溺爱的人家,农历正月初一那天,爷爷抱着未满周岁的的孙子,佯装乞丐模样,手执破碗,沿街乞讨。

乞饭的人家以100家为宜。

他们将讨来的馍、菜、米烩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

据说这样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

  红鸡蛋报喜:中原的一些地区,婴儿出生以后,婴儿的父亲会迫不急待地将喜讯告诉孩子的姥姥,此称报喜。

报喜时要带上礼品,这些礼品也是报喜的信息标志。

报喜时常带红鸡蛋。

谁家生了小孩,就要把煮熟的鸡蛋涂上红色。

  闹洞房,通常进行的活动有咬苹果、咬喜糖、走独木桥、夫唱妇随等。

  龙抬头节,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或“青龙节”。

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

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

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中岳庙会,每春季农历三月初十和秋季十月初,会期长达10天 。

庙会主题是流行在当地的一种求子习俗,人们俗称为"拴娃娃"。

凡婚后不孕的妇女,大多都要在庙会期间参加这项活动。

  河南三门峡市的"百佛顶灯" ,在元宵节前后表演。

  淮阳盛大隆重的太昊陵庙会 ,每年自农历一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会期一个月.

  盘古庙会,每年三月。

当地祭奉盘古的主要目的不外乎是祈雨、求子、保平安。

传说中盘古爷有行三场私雨的权利。

所以,百姓需要雨水的时候,只要向盘古乞求,盘古就能满足人们的心愿。

当地山民中还有一种说法,盘古爷爱干净,三月三庙会以后下一场洗山雨,冲冲人们留在山上的污秽。

庙会期间人们之所以向盘古求子,也是因为盘古爷盘古奶捏泥人繁衍了人类。

  .........................

河南的风俗有哪些 河南的风俗介绍

1、龙抬头节(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

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按老年人的说法。

这是为了表示对龙的尊敬。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2、端午节(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在河南民间,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 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

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河南的端午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

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 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

”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 动。

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3、过小年(六月初六)。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

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

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

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

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

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之后,人们 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

大人们在麦场里猜 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