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中秋节的时间与风俗,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的时间与风俗,中秋节习俗

时间:2024-02-28 01:21 参考 会员推荐

中秋节的时间与风俗目录

中秋节的日期,习俗分别是what?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的起源和各地的风俗习惯。

中秋节,也称为“月圆节”、“团圆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2022年的中秋节是10月8日(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的主要风俗包括: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猜灯谜、玩花灯、赏菊花、燃放孔明灯等。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中秋节这一天晚上赏月,赏月时一般会品尝月饼,一边欣赏月亮的美丽,一边感受家人团聚的温馨。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之一。月饼是一种圆形的糕点,通常包裹着甜馅或咸馅。中秋节吃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和谐。

赏桂花和赏菊花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桂花和菊花都是中秋节的象征性花卉,人们会赏花品尝花香,感受中秋节的美好。

猜灯谜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在中秋节的晚上猜灯谜,灯谜通常写在灯笼上或是贴在墙上,猜对者可以得到奖品。

玩花灯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在中秋节的晚上玩花灯,花灯通常是用纸或者绸缎制成,形状各异,非常精美。

燃放孔明灯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孔明灯是一种用纸或绸缎制作的灯笼,可以放飞到空中。燃放孔明灯象征着人们的祈愿和祈福。"。

中秋节的日期,习俗分别是what?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中秋节习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

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

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

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

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

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

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

现在很少见了。

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

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

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

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

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

《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

”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

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

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

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

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

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

从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

“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

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

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

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

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

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

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中秋节的起源和各地的风俗习惯。

中秋节起源: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风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

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

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

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从习俗上看,过去中秋节有送礼。

“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

现在送礼更兴旺。

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

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

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

两年前做这事时还要想想,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

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