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典型风俗文化,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发布:2024-02-28 来源 网络蒙古族的典型风俗文化目录
蒙古人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
1.马上文化: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马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蒙古族人善于骑马,擅长马术,马上比赛是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
2.套马头艺术:套马头是蒙古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它是用马皮、马鬃、马骨等材料制作而成。套马头通常用于庆祝婚礼、丰收等重要场合。
。
3.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人居住的传统房屋,它是由木条和毡子制成的圆顶帐篷,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通风性能。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生活的象征,也是蒙古族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4.咏史文化:蒙古族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他们传统上喜欢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来记录历史,这种方式被称为咏史。咏史是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它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信仰。
。
5.民间舞蹈:蒙古族的民间舞蹈有着浓郁的草原风情,舞蹈动作优美、舒展,以描绘草原风景、马群奔跑、猎人追捕等为主题,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
。
6.民俗饮食:蒙古族的饮食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奶茶、炒米饭、炖羊肉等食品。蒙古族人重视食物的多样性和分量,认为吃饱吃好是生活的基本要求。"。
蒙古人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
1、成吉思汗纪念节
每逢农历三月十七日,蒙古族众多的拜谒者便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辛苦地长途 跋涉而来。
他们来到成吉思汗陵,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雕像前,献上明亮的蜡烛、芬芳的香炷、乳黄的酥油、醇香的马奶酒等祭品,追忆他的雄才伟略,寄托对他的无尽的思念。
这时候,整个陵园香烟缭绕,弭漫着浓郁的节日气氛。
成吉思汗陵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每年的纪念活动也格外隆重。
2、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
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
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
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3、敖包节
敖包节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
当草原上鲜花怒放、气候宜人时,当地喇嘛会择一吉日,举行祭典活动以喜庆丰收,并祈福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
在蒙古语中, “敖包”就是“堆”的意思,择一块水草丰美、清幽之地,用石头堆起的圆形堆。
有的在石堆上架满一簇簇树枝、有的竖立木幡杆,无论是树枝或木杆,上面都插满五色风马旗。
在天地一色、漫漫草原上,敖包如同草原中的导航标志,让来往通行的人,能够藉由敖包所处的位置,来确认自己的方位。
蒙古人对于这个有草原保护神之称的敖包非常的尊重,每逢路过,总是远远望见就下马跪拜。
4、白节
白节又称又称“白月”、查干萨日(西里尔蒙文:Цагаан сар),是蒙古族的“春节”。
白节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孙散纤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
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
初一凌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向长生天祈祷仪式。
据说这是蒙古族信萨满教遗留下来的传统。
然后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除节日间人们互相拜年,敬酒,聚餐、纵情歌舞、赛马,娱乐以祝贺全年纳福、吉祥如意外,佛教传入后敬献洁白的哈达,待续至今。
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友、家长拜年。
不过现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的男女青年。
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赛马、追逐、嬉戏的绝好机会。
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到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犷豪迈。
5、打鬃节
每年春季,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们都要举行传统的打马鬃、整马尾、打烙印等活动。
牧民提前把马群圈到牧点周边的草原上,套马手身着轻装马靴,骑着各自的贴身坐骑在马群中穿梭,寻找到目标后,套马手甩出套马杆,套住马颈。
此时,几个身体强壮的大力士猛扑过去,把马摔倒在地。
负责剪鬃的牧民走上前,给剽悍的烈马剪鬃“打扮”,经验丰富的则仿骑手驯服后将马放归群。
牧民自豪地称打鬃节为“勇敢者的游戏”。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掘雀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1、献哈达
哈达是藏语音译。
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
这种礼节由来已久。
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2、递鼻烟壶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李态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
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
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脊扰迟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3、岁时风俗
蒙樱李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
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
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
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4、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5、生产风俗
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
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
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
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
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
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