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锡伯族的春节风俗,中国农历的节日

锡伯族的春节风俗,中国农历的节日

来源 会员推荐 2024-02-28 16:22:00

锡伯族的春节风俗目录

有关春节的传说写一则告诉我吧

中国农历的节日

锡伯族的春节风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贴春联:在春节前夕,锡伯族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以迎接新年的到来。春联内容通常与家庭幸福、事业发达、身体健康等方面有关。

2. 吃年夜饭:春节除夕晚上,锡伯族家庭会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3. 祭祖:春节期间,锡伯族人会前往祖坟祭祖,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4. 点灯放烟火:在新年的第一天,锡伯族人会点灯放烟火,以祈求神灵保佑家庭平安、健康、幸福。

5. 送年礼:锡伯族人在春节期间也会互相赠送年礼,表达对彼此的关心和祝福。

6. 舞龙舞狮:在一些锡伯族聚居的地区,人们会表演舞龙舞狮的传统民俗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有关春节的传说写一则告诉我吧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中国农历的节日

由于风俗习惯的关系,一年有许多节日。

下面本人把一些主要节日按月加以叙述,不妥的地方请予以纠正。

元旦 这是正月初一日,现在通俗叫春节。

人日 这是正月初七日。

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按即杜甫):“人日题诗寄草堂。

上元(元月元宵) 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朱淑贞《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寄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

杜甫《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是春社。

又,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花朝 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 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修禊。

但是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

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 清明前二日。

《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

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

”但依照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

所以元稹《连昌宫词》说:“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清明 就是清明节。

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

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浴佛节 传说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生日。

《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共作龙华会。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

端午(端阳) 五月初五日。

《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

(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

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

杜甫《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

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

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

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

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咆羔,斗酒自劳。

七夕 七月七日。

《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间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杜牧《七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元 七月十五日。

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有施饿鬼等迷信行为。

中秋 八月十五日。

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重阳(重九,九日) 九月初九日。

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

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

据《续齐谐记》所载,费长房对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

这是一般人认为重九登高的来源。

但不一定可靠。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冬至 就是冬至节。

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

古人把冬至看成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

”古人又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来。

杜甫《小至》诗:“冬至阳生春又来。

腊日 腊是祭名。

《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但是《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并说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十二月初八是一般的解释,到今天还有“腊八粥”的风俗。

杜甫《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全冻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

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苏轼《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