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春节的风俗传统,福建过年的风俗
日期:2024-02-28 17时 来源 其他福建春节的风俗传统目录
福建过年有哪些风俗
福建过年的风俗
福建闽南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福建春节的风俗传统包括:。
。
1. 守岁:在除夕夜,家庭成员一起守岁,等待新年的到来。一般会点燃烟火、吃年夜饭、贴春联、挂灯笼等。
。
2. 贴春联:在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一般是写有祝福语的对联,寓意着新年的好兆头。
。
3. 放鞭炮:在新年的时候,人们会放鞭炮,以驱赶邪气、迎接吉祥。
。
4. 舞龙舞狮:龙、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龙舞狮,带来好运。
。
5. 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拜访亲戚、朋友,送上新年的祝福,并给对方红包,表示祝福与关爱。
。
6. 吃年糕:年糕在福建地区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品,寓意着新年步步高升。
。
7. 赛龙舟:在福建地区,赛龙舟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组织龙舟比赛,展现团队合作精神。"。
福建过年有哪些风俗
对于福建人来说,在过年的时候是有很多的风俗和讲究的,福建过年风俗有:敬天公、祈福祭祀、围炉守岁、放上甘蔗、筅尘日、蒸发糕、贺正等等。
福建过年有哪些风俗
① 福建过年风俗:敬天公
这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
② 福建过年风俗:祈福祭祀
福建春节有祈福祭祀的风俗,从腊月二十四到除夕之间,家家户户会在院落、卧室、灶房、仓房畜棚等地贴上不同体裁的年红,有着红红火火、热闹喜庆的含义。
③ 福建过年风俗:围炉守岁
福建春节有围炉守岁的风俗,除夕夜当天吃完晚饭后,一家人要围坐在炉火旁,观看春晚、闲聊,等待新年的到来,而且在新年到来后,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祝愿对方新的一年平安健康。
④ 福建过年风俗:放上甘蔗
福建春节有放甘蔗的习俗。
在大年初一清晨,人们会在家门口放上用红纸包裹的连根甘蔗,因为福建方言中,甘蔗的蔗和佳读音相近,所以放上甘蔗有着渐入佳境的美好寓意。
⑤ 福建过年风俗:筅尘日
这是年终的大扫除。
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
“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
⑥ 福建过年风俗:蒸发糕
福建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
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
⑦ 福建过年风俗:贺正
早餐在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
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
福建人过年最爱吃名菜
1. 鸡茸金丝笋
此菜在筵席上一向被列为上品,是由清末福州名厨郑春发等人创制,之后便闻名于世,成品色泽金黄,冬笋嫩脆,鸡茸松软,鲜润爽口,芳香扑鼻,制作时需要用到鸡胸肉,猪肥肉,冬笋,鸡蛋,火腿等,闽菜对刀工的讲究和鲜味的追求在这菜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2.尤溪卜鸭
这道名菜已有100多年的制作历史了,逢年过节或是婚寿喜事都会端上这菜,这菜最大的特点就是色泽金黄,油光闪亮,香气扑鼻,食用时佐以蒜头醋风味更佳,制作时需要将鸭洗净,用盐,鸡粉,料酒腌制2小时,炒锅烧热倒入大米,茶叶干炒,放入蒸网,再把腌好的鸭肉放上来,沿锅边倒入食用油,开小火熏制20分钟上,等鸭肉熟透之后就可以取出装盘了。
3.吉利虾:
这菜的主要原料是虾肉,面包糠,鸡蛋,胡萝卜,竹笋,香菇和洋葱,成品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口味极其鲜美,制作时给虾去壳留尾,开虾背剔除虾线,然后再逐个打上花刀,工艺细致又讲究。
注意在炸虾球和调料汁最好是同时进行,出锅之后迅速将料汁淋在表面,趁热食用味道更棒。
福建过年的风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
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福建闽南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福建闽南春节的风俗包括送神、清囤扫厝宅、祭拜天神、炸油酥、做炸枣、守岁等等。
1、过年前的准备
在传统社会中,过年从腊月十六的尾牙便告开启,也有人称此为“入年假”。
石奕龙说,过去尾牙宴有决定员工去向的功能。
在宴席上,要上一只全鸡,老板把鸡头对准了谁,谁来年就得卷铺盖走人。
现在的尾牙宴基本没有了失业的那份紧张感,改成发奖金,让职工准备回家过年。
闽南民间一般都在腊月廿三、廿四送神(包括“灶王”等在内的神明),表示神明在人间忙碌了一年,也要放一放假,回到天上。
等送走家里供奉的“灶王”等神明后,人们开始“清囤扫厝宅”,这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大扫除。
清囤时,先要做一把上面加有“春花”(用金纸、红纸、绿纸做成的带叶的纸花)、绿枝、贴有红纸圈的扫尘帚。
腊月廿五,俗谓“天神下降”,闽南人需要设案于神前进行祭拜。
这是因为驻扎在家中的神明暂时回到天庭后,玉皇大帝派天神下凡来鉴察人间善恶。
因此每家每户都要设香案,迎接天神。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开始陆续准备春节要吃的几种美食,如红龟粿、油酥炸、炸枣等。
石奕龙说,过去的年收入多是实物,因此过年的食品多由自己做,现在大多数人为了图省事都选择在外面购买。
2、闽南的除夕夜
闽南人把除夕称为“二九暝”“年兜”。
除夕当天,除了贴春联,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这叫“门蔗”。
当天,长辈会早早敦促晚辈沐浴更衣,并在入夜前把衣服洗晾起来,不能湿漉漉地过年。
闽南人对年夜饭历来十分重视,因旧时一家人围着一个小红炉而坐,故将除夕夜的团圆饭称作“围炉”。
如何让这顿年夜饭吃得有意义,是一件事关一年彩头的大事。
老厦门人家中必备的食物有丸子(寓意团团圆圆)、白萝卜(表示好彩头)、血蚶(闽南话说“蚶壳钱大赚钱”,因为古时以贝壳为货币,吃血蚶代表来年赚大钱)等,家里还要蒸年糕(表示步步高升)、发糕(表示发财)。
围炉后,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之后有些人会通宵不眠直到天明,称为“守岁”。
闽南正月习俗
转入新年的第一天,厦门人叫“开正”。
这一天,忌讳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因为这样会让对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垃圾粪土也不倾户外,寓意存贮财富,新年兴旺;出门拜年也有讲究,先是庙里的神明,再是祠堂的祖先,最后才是亲戚朋友。
正月初二,被称为“女婿日”,女儿要偕丈夫回娘家。
正月初三,厦门一带的闽南人一般不登门拜年,因为这天家里如有过世尚未一周年亲人的,要在家里举行祭奠仪式。
到了正月初四,则是迎接神祇从天庭回到家中的日子,又难免要一番犒赏。
正月初五俗称“开假”“破五”,过了初五,新年的各种禁忌解除,各行业开始劳动。
民间有“送穷”习俗,主要是祭送穷鬼或穷神——人们黎明即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将鞭炮从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表示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