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风俗习惯,厦门特色风俗有哪些啊?
参考 未知 2024-02-26 06:22厦门的风俗习惯目录
厦门风俗传统
厦门特色风俗有哪些啊?
求一段话介绍厦门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1. 家庭文化传承:厦门人非常重视家庭文化传承,尤其是孝道文化,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
。
2. 礼尚往来:厦门人非常注重礼尚往来,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待人亲切。
。
3. 小吃文化:厦门是一个美食之都,有许多著名的小吃,如沙茶面、海蛎煎、芋泥糕等。
。
4. 宗教文化:厦门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信仰中心。
。
5. 婚恋文化:厦门人非常看重婚姻和家庭,婚姻多以父母之命为重,婚礼上也有着独特的习俗和礼仪。
。
6. 漆器文化:厦门是中国漆器的重要产地之一,漆器的制作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
7. 渔业文化:厦门是一个渔业大市,渔民文化是厦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渔民们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传统习俗。
。
8. 民俗文化:厦门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如庙会、龙船比赛、花灯展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厦门风俗传统
厦门地处闽南,闽南文化源远流长,保留了很多独具特点的习俗,逢年过节时这些传统习俗便体现得尤为浓烈。
除了农历春节、上元节闹元宵、踩街、闹花灯、舞龙舞狮这些我国传统的节庆仪式外,厦门还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节扫墓踏青(闽南地区的扫墓活动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慎终追远的文化心理),端午节吃粽子和抓鸭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饼。
上元节 又称“灯节”或“元宵节”,是紫微大帝的生日。
这一天,厦门的百姓都要向天宫祈福,家家户户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向天宫神烧香祭拜,并且占卦,预测一年的福祸,祭酒之后烧金纸,而后完成祭仪、撤供等仪式。
这时的大街小巷都点缀着美丽的花灯,中山公园、寺庙或工人文化宫等公共场所会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放烟火、迎紫姑、猜灯谜、吃汤圆等贺节活动。
端午节 又叫“五月节”。
厦门一带的端午节既有和我国其它地方共同的内容,如吃粽子、划龙舟,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内容,如抓鸭子、抓猪等竞技活动。
龙舟竞渡一般在集美的龙舟池举行,如果你刚好在端午前期间去厦门,不妨去那里看看。
抓鸭子是一种考验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
竞技场设在水面上,参加者要走过一根涂满滑油的圆木柱去打开一只盛鸭子的木箱,然后再跳进水里去抓掉下去的鸭子,场面火爆,气氛热烈,具有浓郁的闽南风情。
中秋节 中秋佳节,花好月圆,是人们阖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
厦门人对中秋节特别重视,许多旅居海外的乡亲以及港、澳、台同胞,届时都纷纷踏上归途,与家人好友团聚,共 享天伦之乐,畅叙别后情谊。
当年郑成功率部驻扎在厦门,中秋节前后,士兵们开始思念家人。
部将洪旭为了激励士兵先国后家的斗志,便巧设“中秋会饼搏状元”,用六个骰子和一只碗,让士兵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红豆的多寡,可中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如果六骰同,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饼。
由于搏状元活泼有趣,郑成功批准从8月13日至18日,军士按单双日分批轮流赏月搏饼。
这种中秋节玩会饼搏状元的习俗,300多年来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
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会进行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
厦门的饼店在中秋节前后大量生产会饼上市,有馅饼、广东饼、饼干式或三者综合。
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
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
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
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
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
是日不砍柴、不掘土。
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二月初二,福德(土地)神诞辰。
三月初三,上已节。
泉属五县人,制春饼祭祖先,或扫墓。
二月十九,观音诞。
妇女多焚香。
三月二十,天后诞(俗称妈祖婆生日)。
过去多有迎神赛会。
五月初五,端午节。
过去家家悬柳枝插蒲艾,以除疫氛;中午饮雄黄酒,以辟邪气;制相馈。
汲午时水浴身,不生痱子。
海上赛龙舟。
六月十五,“半年”,家家户户造米团圆,祭祖。
七月,俗称“鬼月”,由初一起“开地狱门”,放出无依鬼魂,受阳人致祭。
至月末“闭地狱门”。
各街轮流“普渡”。
七月七日,“七夕”,牛郎织女相会。
七月十五,“中元”,敬三官大帝。
八月十五,“中秋”,搏饼互庆。
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
冬至节,各家均制团圆。
十月十五,“下元”,祭三官大帝。
十二月十六,“尾衙”。
十二月二十四,送神。
十二月二十五,天神下降,不能讨债。
十二月二十九,除夕 厦门人的讳忌 在婴孩面前勿讲“猴”。
因恐婴孩患“猴损症”。
如须谈猴, 应改说为“爬树”或“山人”。
见婴孩体胖,不可当面嘉尝其“肥”,须言“好看”。
抱时亦不可言“重”。
以“中指”指人,极为无礼。
以扫帚打人,最为耻辱。
客至扫地,意念逐客,有辱于人。
以六碗菜请客,最为不敬。
(清旧制,凡临死刑之犯,官以六馔饷之,以示皇恩涪大。
) 亲友喜庆宴席,匆打碎盘碗碟。
新婚之日尤为讳忌。
媒人到家谈婚,不可奉茶,谓奉茶事难。
产妇之房,未满月不可进。
与人聚餐,筷子匆插在饭上,谓系祭鬼,有失礼仪。
丧后穿孝服者,或穿麻衣,不可乱入人家。
丧家亦不能到别人家拜年。
儿童匆戴两顶帽,忌长不高。
屋中张伞,屋内易漏。
厦门特色风俗有哪些啊?
展开全部
请到这里看看,很多啊!
求一段话介绍厦门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厦门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兵士气而发明的。
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厦门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起初,我一直以为博饼的“博”该是“搏”,有战斗的意味,后来一查字典,方知道,用“博”字自有其道理,在古代,“博”是一种棋戏,后泛指赌博运动。
当然,沿袭到现在,博饼不再有赌博的意味,而是成为厦门人中秋聚会的保留节目。
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地飘出,各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
中秋博饼,讲究的就是一个开心,是博一个好兆头,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这当然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
所以,厦门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