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节日风俗,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发布2024-02-21 22时 来源 知识库壮族节日风俗目录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壮族的风俗习惯
。
1. 三月三节:壮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壮族人民的“情人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赛龙舟、打鼓舞、唱山歌等庆祝活动。
。
2. 二月二龙抬头:这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参加龙舞等活动。
。
3. 壮年节:每年的农历六月六日是壮族的壮年节。这一天,壮族青年男女会穿上节日盛装,到田间地头唱歌跳舞,祈求丰收。
。
4. 花山节: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是壮族的花山节。这一天,壮族人民会到山上采花,唱山歌,品尝美食,庆祝丰收。
。
5. 朝族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壮族的朝族节。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祈求平安、参加舞龙舞狮等活动。
。
以上是一些壮族节日风俗的介绍,展现了壮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比较有特色的节日,在节日当天,人们几乎都会盛装打扮。
壮族算是一个人口居多的民族,那么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传统节日呢?接下来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壮族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吧!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壮族的春节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
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
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
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
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
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
“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
壮家包粽子过年,但年三十晚绝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
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
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
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您可能也喜欢:回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解惑:回族人为什么不吃猪肉?详解:回族的三大传统节日详解: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
壮族三月三的风俗有对歌谈情、碰彩蛋、抛绣球、打扁担、抢花炮。
壮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其特有的习俗和文化,这些文化特色主要在各个节日中体现出来。
三月三是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壮族三月三风俗有如下:
1、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
妨若有意就答应。
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
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
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歌节盛况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女盛会作歌。
”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
好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
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2、碰彩蛋
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圩,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第一个故事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悼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
第二个故事是讲在壮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
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3、抛绣球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的年龄,就预定于某一天,这一天一般是正十五或八月十五。
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
当然,姑娘一般会看准意中人,把绣球抛到他身上,以便他捡到。
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轿,轿顶上要结一个绣球 ,意图吉庆瑞祥。
壮族抛绣球的习俗,宋、元时代就已有之,最早记载于二千年前绘制的花山壁画上,但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制的古兵器“飞砣”,并瓶多在狩猎中应用。
后来,人们将飞砣改制成绣花布囊,互相抛接娱乐。
到了宋代,逐渐演变成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其盛况如日中天甚为时行,据宋代诗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土俗岁极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艳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
脚兵器“飞砣”命名的五龟彩囊,便是后来的绣球了,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的记述更为明显:“男女目成,则女爱砣而男婚已定”。
现“抛绣球”仍在广西百色、柳州、南宁、河池等地区广泛流传。
其中尤以靖西等南壮县份为最著名。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春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壮族打扁担,又称壮族担舞,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马仙、 栏、南丹等县。
在壮族地区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村寨,每逢春节,晒谷场上,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听到扁担的敲声,节奏强烈有力,声响清脆高亢,非常热闹。
尤其是晚上,到处灯火,山寨沸腾,扁担声合着轻快悦耳的竹筒伴奏声、村姑的欢笑声、伯娘的赞扬声,汇成欢乐幸福的声浪,震撼山谷,激荡人心。
这就是深受壮族人民喜爱,闻名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打扁担盛况。
5、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詢、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富禄“三月三”花炮节历史久远,始于清朝乾隆而盛于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抢花炮”始于闽粤商人到此经商,由于信奉“妈祖”,兴建庙宇祭祀。
在“妈祖”生日农历“三月廿三”举行大型庙会祭祀活动时举行的。
“抢花炮"运动,每年庙会燃放三枝花炮。
第一炮:命名为“发财炮”,示抢得第一炮,得炮者当年财运来到,生意一定兴隆红火。
第二炮:命名为“添丁炮”,鄣抢得第二炮,得炮者爱人当年定能怀上男孩。
为你添丁,延续香火。
第三炮:命名为“如意炮”,意抢得第三炮,得炮者当年生意生产、生活各方面顺顺当当、天随人愿、万事如意。
壮族的风俗习惯
一、节日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
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1、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
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就有关于先秦时期壮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记载。
壮族民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
有盘歌(或称“猜歌”)、哭嫁歌、贺新居歌、生活歌、农事歌、时政歌、历史歌,等等。
2、“牛魂节”,又称“牛王节”。
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
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
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3、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
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过去这个节日忌讳用鸡作祭品,只能用鸭或鹅祭祀,尤以鸭为主,这个节日甚至因此也被称为“鸭儿节”),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
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祈求野鬼别来作祟。
二、婚姻
壮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
过去,“女娶男嫁,夫从妻居”曾经较为盛行,后来过渡到“从夫居”的父系家庭为主。
直到近、现代,壮族农村地区仍普遍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来个同辈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当天婚礼过后即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与同辈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达旦度过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
以后逢农忙或节日才到夫家劳动几天。
一般要到二、三年后或怀孕后才长住夫家。
这种文化现象被认为是壮族婚姻制度从“从妻居”到“从夫居”转变进程的一种过渡形态 。
三、丧葬
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清代中叶以后,土葬成为主要葬法。
壮族的土葬,以“二次葬”为主要葬式。
二次葬,也称捡骨葬、拾骨葬,壮族称之为“金罈葬”、“金钟葬”等。
其葬法是:亲属死后,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长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后,再掘坟开棺捡其骨骸装进陶制的“金罈”中,然后择定风水宝地埋葬,起“圆墓”。
近代以来,有个别富贵之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不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
不过,在一般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并不看重,也不认可。
扩展资料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
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
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
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