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陕西农村葬人风俗,求一些关于陕西关中地区白水县的葬礼风俗...

陕西农村葬人风俗,求一些关于陕西关中地区白水县的葬礼风俗...

时间: 2024-02-22 12时 参考 会员推荐

陕西农村葬人风俗目录

陕北过白事有什么讲究?

求一些关于陕西关中地区白水县的葬礼风俗...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的葬礼习俗

陕西农村葬人风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一般来说,陕西农村的葬礼仪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灵堂搭建:在逝者家中或者村子里的公共场所搭建灵堂,布置祭坛和牌位,供奉祖先和神灵。

2. 吊唁送别:邻里亲朋好友前来吊唁,送别逝者,表达哀思和悼念之情。

3. 祭祀仪式:进行祭祀仪式,烧纸钱、烧纸衣、烧纸车等,祈求逝者在来世得到安宁和幸福。

4. 安葬仪式:在适当的时机和地点进行安葬仪式,埋葬逝者的遗体,表示对逝者的最后悼念和送别。

5. 禁忌和吉凶:在葬礼期间,要避免吉凶相冲的事情,比如结婚、搬家等,以免冲犯逝者的灵魂。

总的来说,陕西农村的葬礼风俗注重祭祀和悼念逝者,尊重传统,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之情。同时也有一些地方性的风俗习惯,比如在某些地区可能会有特殊的葬礼仪式和习俗。"。

陕北过白事有什么讲究?

陕北白事民俗有如下讲究:

1.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陕北人民,世世代代依靠黄土地为生,死后也长眠于黄土之中。

传统葬俗也在陕北各地大同小异地延续着,它是对死者礼仪的习俗。

一般老人年逾六十,即开始购置棺材,制作寿衣。

2. 棺材俗称“寿木”,以松柏木料为优;寿衣俗称“老衣”,以蓝、红、黄棕红绸缎为料;有褥、被、裤、袍子、褂子等,一般为 7 件。

如果年轻人夭折(称“小口”)不得超过 3 套。

老人丧事称“白事”,坟(地)称陵(地)。

3. 老人去逝,将其穿过的衣服,用过的被褥,卷放于墙头。

在大门外挂出“岁数纸”(按岁数每岁一张纸剪成长条状,红长纸条围捆成一束),向世人报丧。

孝子着丧服,即穿白纱布制的长褂,用麻绳系腰,戴白纱布帽,穿白色鞋。

4. 孝子忌穿红服,遇人下跪叩头,谓“替老人免罪”。

随即请户内长者主持丧事,谓之总管。

总管立即组织户族内人,分别向亲戚报丧。

陕北民俗风情简介:

1.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2.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

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3.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

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

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4.陕北道情

是以陕北官话绥,米话为唱白基准语音,以道教诵经音乐曲牌为唱腔基调,吸收秦腔等剧唱腔板式及陕北民间小调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

形成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榆、延两地区。

陕北道情唱腔为曲牌,板腔并存体。

其唱腔曲牌有[平调]、[十字调]、[耍孩儿调]、[凉腔]、[一枝梅]、[梅花调]、[跌落金钱]、[五花调]等;唱腔板式有[大起板]、[平调]类板式(内含4种)、[尖板]、[滚白]四种。

曲调和板式在应用上比较灵活自由。

求一些关于陕西关中地区白水县的葬礼风俗...

我只能给你一些关于白水西北乡下(杜康镇以西)的民俗。

白水西北乡下一般都是在逝者去世后的第三天送葬的,一般情况下在去世当天就必须通知亲友或村邻(俗称发丧),同时在自家门前张贴白对联,在村中张贴祭帖,如果去世者是晚上20:00——24:00点以前去世的,可以在次日早晨通知及办理。

一般情况下,村邻或者亲戚在接到逝者去世的消息后会立即去逝者家中吊唁(俗称吊丧),接到去世的第二天下午16:00以后亲友们就会带着祭奠的花圈或纸扎、白布、鞭炮、挽联等祭奠物品到逝者家中参加正式的送葬祭奠,主家在当天下午正式邀请村中帮忙的村邻设宴招待亲戚和来宾,当天就开始正式进入祭奠期。

主家在当天下午会请唢呐乐队参加,根据季节情况,一般在15:00左右吃过下午饭后,就开始由儿子,孙子及逝者的晚辈未出五服的亲属组成的孝子队伍跟在乐队后边去祖坟邀请各位祖先灵魂回家参加祭奠(俗称请灵),一般情况下分三次将各位祖先的灵魂全部请回家,一般情况下要求最后一次回家的时候天要变黑(到了晚上)。

此时各路亲友也基本上都已经到了逝者家中。

然后就会安排亲友吃饭,孝子们此时也是趁此机会休息和吃点食物。

接下来就是在家中组织各种祭奠活动:一、抬礼、迎饭:根据亲戚关系的远近排出次序,一般先是逝者的舅父家排在第一批,如果有几位的话再排大小,然后是外甥家排第二批,也按照大小轮序;第三批排干亲(就是逝者的干女儿),第四批为女儿辈的亲戚,第五批为更远的亲戚。

抬礼、迎饭的时候,孝子们需跪在灵堂两侧,灵堂下手侧则坐一村中老者,院落外边礼房边也坐一老者,需要次二位老者的吆喝声能彼此听见。

挑选村中两位青壮年抬一张条桌,将亲友为逝者做的礼物或筵席放在长条桌上,当听见里边老者吆喝“请客”的时候,,礼房侧老者此时则答“请起啦!”,唢呐乐队开始伴奏,抬礼者在前,客人跟在后边,由户外慢慢进入灵堂,此时旁边会有帮忙的将桌子上的东西送给老者,由老者将礼物放在灵堂上供奉,此时来宾需在乐队的伴奏声中在灵堂内上香,叩拜,一般需要叩拜两次,再次期间叩拜者可以哭丧,此时孝子们需要陪着一起哭丧。

当来宾第二次叩拜完成后,旁侧老者会吆喝“孝子,起来谢!”,此时孝子们需要站起来,重新对来宾跪拜答谢,此时来宾需对旁侧的老者作揖答谢。

然后来宾会被帮忙的人(俗称相奉)邀请坐入茶席。

此礼仪才算完成。

此时旁侧老者则会再喊“请客”进入下一轮。

一般情况下,在抬礼迎饭的过程中,只是开始的礼物和筵席会换,以后就不再进行更换,毕竟灵堂之上也放不了那么多。

二、迎匾、迎轴纸(一般是由女婿们、外甥们、干亲们率孙辈供奉,其他亲友不制作):次序同抬礼迎饭,外地人可能不大明白为何最亲的人反倒是排序偏后,就是为了不让亲戚们感觉生分才如此的。

方式基本同抬礼物迎饭。

不同的是在礼房处当相奉将匾抬起时,亲戚们需要请乐队在外演奏,俗称吹牌子,当乐队演奏完毕时需要亲戚们需要掏钱答谢乐队。

牌匾的内容一般都是敬献逝者德、慈、爱的成语,或者唁文。

我想,在此时亲戚们掏钱让乐队鼓乐手们演奏的原因大概就是为了让相邻都过来观看牌匾,一起来思念逝者的缘故吧!三、奠酒(俗称开奠):此项仪式是在逝者家中最隆重的祭奠活动,分批次进行祭奠,次序基本同抬礼迎饭,只是在亲戚们都祭奠完毕后,会再加入村邻祭奠,最后为孝子、媳妇、女儿的祭奠,仪式也基本同抬礼迎饭,只是不许要抬而已,也是有二位老者迎送亲戚的,在祭奠的时候一般在灵堂前叩拜四次。

当逝者如果年纪较大时,此时身份是女婿的亲戚们一定可要注意了,在奠酒的时候,村中与主家关系相对较好的邻里的大嫂们,往往会故意逗玩女婿们的,故意让女婿们在此场合出丑的,可记得一定要小心了啊!四、吹牌子:此时一般留下的都是逝者近亲参加,鼓乐手们一般围坐在灵堂前,孝子孝媳、女儿们跪坐灵堂一周,亲戚们坐在茶座上,不论辈分大小,关系远近,谁都可以出钱点曲,由鼓乐手们演奏,一般一首曲子5——10元左右,你愿意出多少就多少了,没有人嫌多嫌少的,只要不冷场就行。

五、烧纸:此时乐队一般不参与,留下孝子们和亲戚们参加。

六、入棺木:一般外人不参与,大多留下村中的长辈,逝者的至亲参加,就是将逝者的遗体放置于棺木之内,一般在此时就会将陪葬的所有物品全部放置进棺木中,一切放好之后,棺木盖不合严,留出一定缝隙。

完毕以后,此时也就接近拂晓,留出几个孝子守灵,其余人员休息片刻,因为一大早就要送葬。

今天先写这部分吧,余下的明天有时间再写。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的葬礼习俗

我只知道农村的,人老了一般夏天放三天,冬天有七天的也有三天的,下葬的头天晚上要迎饭,祭拜,就是亲戚朋友来摆的花饭,现在寿衣店都有现成的,几百到上千的不等,迎完饭后全体亲戚朋友要逐一奠酒,完了之后就是烧纸,再到第二天早上再亲戚朋友奠酒,然后就按时辰该到墓地下葬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