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什么节日有频么风俗,除夕的风俗有哪些?
参考 未知 时间: 2024-02-21 06:59除夕是什么节日有频么风俗目录
除夕是什么节日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
除夕的习俗是什么?
。
1.大扫除: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人们会在除夕前彻底清扫家中,扫走旧年的不祥之气。
。
2.贴春联:将对联贴在门户上,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到来。
。
3.守岁:指在除夕夜中守夜,等待新年的到来。据说这可以驱走不祥之气,为新年带来好运。
。
4.吃团圆饭:除夕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象征团圆和和睦。
。
5.放鞭炮:在除夕夜里放鞭炮,以驱逐邪恶、祈求平安。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放鞭炮带来的噪音、污染以及安全隐患,所以放鞭炮逐渐被禁止。
。
6.压岁钱:长辈会给小孩子发压岁钱,以求小孩子平安健康成长。
。
7.看春晚:在除夕夜里,全国各地的电视台会播出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家庭团聚的重要节目。"。
除夕是什么节日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
除夕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等。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
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
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岁”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它与新岁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岁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
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除夕自古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2014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除夕的习俗是什么?
除夕(即腊月三十)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最为人们重视的节日。
除夕揉合了祭祀、驱邪、喜庆等内容,在北方主要活动有贴年画、贴春联、贴福字、贴挂签、贴门神、点蜡烛、祭祖、守岁、包饺子、放鞭炮、吃年夜饭等。
此日贴门神和对联,须等家人都回来齐了,在申时之前贴好。
大年三十半夜子时吃饺子,要举行带有祈福色彩的“发神旨”仪式,届时在院内放一方桌,摆上馒头、年糕等供品和煮熟的饺子,点上香和蜡烛,燃起一堆火,燃放鞭炮。
子时一到全家人跪地拜神,家长边拜边念叨“财神进家,越过越发”,“喜神进门,好事来临”。
接神之后,进屋吃饺子(家家吃煮饺,谐音“主角”),除夕夜包饺子时放几个硬币,谁吃到了预示着要发财。
家人常常先让老人与孩子吃到象征吉祥的饺子,举家欢乐。
除夕夜,幼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连磕三个头,跪着等待长辈给“压岁钱”,不能站起,给了之后再磕一头起来。
大年初一(即正月初一)。
三千多年前,周代就有了在这天祭祀天帝和祖先的活动内容,又从祭祀活动中,敷演出挂“桃符”驱鬼避邪的内容,后来演变为贴春联、燃放爆竹等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活动内容,由祭祀驱禳,演化为祝福游艺,由庄重神秘,演化为喜庆欢乐。
大年初一热闹非凡,早起燃放鞭炮,少辈给长辈叩头拜年,互道吉祥。
不论贫富,男女老少皆穿新衣,人人相互道贺,往来拜年。
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欢歌,彻夜不眠。
有的农村还有,初一早晨担水、抱柴(财)和扣门户(破五之前不向外扔东西)。
过年期间忌吃包子和蒸饺,否则一年生气不顺当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