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节日风俗,闽南春节有什么特殊的动作(习俗)?
发布2024-02-21 来源 知识库闽南传统节日风俗目录
闽南人节日习俗
闽南春节有什么特殊的动作(习俗)?
闽南七夕习俗
。
1. 迎婿节:在闽南地区,嫁女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为了表示对女儿的重视和爱护,家长会在女儿结婚时举行迎婿节,欢迎新婿进入家庭。
。
2. 农历正月十五:也称为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闽南地区,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放烟火等活动。
。
3. 清明节:又称扫墓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祭奠祖先,为他们扫墓、烧纸钱、献花等。
。
4. 端午节:又称为龙舟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活动,以纪念古代民族英雄屈原。
。
5. 中秋节:也称为月饼节。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活动,以纪念古代民族英雄嫦娥。
。
6. 三月三:在农历三月三这一天,人们会在河边、海边等地方举行祭海仪式,祭祀海神,祈求平安和丰收。
。
7. 婚礼习俗:闽南地区的婚礼习俗非常丰富,包括过大礼、接新娘、办喜酒等环节。其中,过大礼是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新娘会穿上婚纱,接受新郎家的“考验”。
。
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不仅是闽南地区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闽南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
闽南人节日习俗
清明 在闽南,也有在清明祭祖的习惯,但一般不局限于“正日”,在时间上比较宽泛,约定俗成的扫墓时间为清明正日的前十日与后十日。
这段时间,外出人员一般情况下都会争取回家过节,以祭祀祖先列祖列宗和到亲人的坟茔上去祭扫、培土、植树、献纸。
闽南有句俗语“清明不回家无墓(祖)”,意喻人们对清明节的重视程度。
闽南的清明,人们一般有吃“嫩饼”的习惯。
嫩饼,即把上墓祭祀的荤素菜式,如炒红萝卜、豆干、猪肉、海蛎煎或其他食品切成细丝,配上香菇、生笋、味精,撒上海苔末等包在嫩饼皮里卷成长圆卷,蘸上甜酱或辣酱趁热吃。
中秋 斗状元饼 中秋饼亦称状元饼,饼从大到小逐级分作“状元”、“榜元”、“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等,总数六十三个者,称“全盒”。
玩时,以六枚骰子每人轮流掷彩,以“四红”和最高点数类推而得彩,按等取饼。
猜灯谜 亦称“灯猜”,有许多格调,如“观梅”、“秋千”、“虾须”、“卷帘”等。
事前,请人组织谜语及征集奖品,届时把谜面分别粘贴在一盏盏灯笼上。
射中谜底时,执事者即擂鼓报彩、给奖。
结“锦棚” 亦称结“灯棚”,即中秋节由南音(或其他曲艺)自愿结合,或个人或社团所举行的大会唱和大合奏。
一般选择在宫口、庙前或打谷场等空旷地带,搭一台子,顶有遮阳,左、右、后三面,以布做帏幔,中竖雕花木屏风等,张灯结彩,甚为热闹。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2000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闽南春节有什么特殊的动作(习俗)?
年初二、祖先后:
年糕
花生
鱼(一般上桌等到初五才能吃)
萝卜
长年菜(就是做雪里红的菜)
丸子
其他等等
还要守岁,喝春酒
6.年初四:初二没回娘家的今天回
7.年初五:正常上班了
除夕一直到年初四,一般不能扫地,要扫地的话从外面扫进来
不能骂人
不能哭
老一辈的人还会看天气,年初一到年初四分别代表士农工商,哪天天气不好.除夕夜准备年菜,祭拜天公
2:回娘家,有大姑或小姑嫁出的话,要请他们回门
5.年初三:走春,一般至少要等到晚上11点后
3.年初一:看黄历选定时间开门,祭拜神明,往吉利的方向出行
41.小年夜要准备三牲四果
闽南七夕习俗
闽南七夕习俗:在闽南地区,传说中的“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七娘妈”,并且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间把这一天称做“七娘妈生”。
这也许是七夕民间流传在宗教氛围浓厚的闽南地区的衍化。
闽南七夕风俗:
糖粿做法
1.材料很简单,只要适量的糯米,白糖,花生,黑芝麻。
2.糯米粉倒入一盆内,加适量的开水,用筷子搅拌均匀。
3.待不那么烫了,用手和成糯米团。
4.抓一块糯米团搓成长条,掰一小块揉成圆子,用食指在小圆子的中间按一下,成一个小洞。
5.取一煮锅烧开水,然后把糖裸胚子倒入,只要一会儿就烧开了,见糖裸胚子浮起来了,用漏勺捞起。
6.少许花生用干锅小火炒,见颜色变黄就熟了。
7.盛入一装有白糖的大碗中,用力晃动几个,让糖裸入味就可。
8.这是做好的花生碎,加入黑芝麻拌和。
9.吃时沾一下花生碎加黑芝麻。